中阳城历史之殇1
中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时曾称平夷县,后改称宁乡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中阳县,至今已历2200余年的历史。中阳县城地处晋西北与晋西南的交通要道,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这里明清时期不乏饱学及弟之士,文化厚重,市井繁荣;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曾三打中阳县城方歼灭守城阎军,留下了解放战争史上源远流传的佳话。正是这些辉煌的历史,在中阳县城留下了诸如明代城墙、明清牌坊和安葬解放中阳城烈士的陵园等众多令人骄傲的历史遗迹,但这些遗迹后来的命运变化不能不使人遗憾和感叹,也成为中阳县城历史之殇。
中阳县城城墙。
据康熙年间纂修的《宁乡县志》记载,中阳城城墙建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明清两代因战事变化曾多次加修和补修,到康熙年间,城墙初具规模。城墙西南接凤凰山,沿南、东、北绕城一周,西北再接凤凰山麓;城墙高约11米,厚约8米,外砌掺胶烧制大砖,层层叠叠,甚是壮观;城墙土质瓷实纯正,据说是当时筑城者采土后一锅锅煮制后堆砌而成,既可防生虫又可避免塌陷;同时城墙设置有东、南、北和东北四个城门,整个城垣坚固,易守难攻。这从中阳县解放时解放军在城外行军时拍摄历史照片可见一斑。可见,其时的中阳县城墙与现今被命名“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县城相比,一是起伏绵延,二是材料考究,三是规模宏大,一点儿也不比平遥古城逊色。可惜的是,1946年12月13日中阳县城解放第二日,当地政府便组织群众开始拆毁城墙,使这座500年的古城墙开始出现损毁,这还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敌我形势依然不明,敌人随时有反扑的可能,拆城墙可能是当时的应急之举。但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历届当政的党政领导人缺乏远见和数典忘祖,这一历史遗迹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先是上世纪50年代村民大肆拆除城墙墙砖用作私人搭建无人过问;接着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出城的方便拆除了南门、北门及城墙,留下了大大的豁口,虽然这时东门尚留,但也是破烂不堪;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城墙在人们眼里更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建筑,于是从1970年开始,中阳县城同时开展了“城外拆城墙、城内拆牌楼”的文物大破坏,历经四五年,这一历史遗迹从此逐渐消失,破坏殆尽,从此这就成了中阳人文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