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城历史之殇3

家乡区县: 山西省中阳县

中阳城历史之殇3

中阳县烈士陵园。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年9月、1945年12月和1946年12月,人民解放军曾三次攻打中阳县城。由于中阳县城地处晋西北与晋西南的交通要道,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城垣坚固,易守难攻,加之阎军有近两千人重兵把守,使县城解放十分艰难。据不完全统计,三次攻打中阳城中,人民解放军伤亡百余人,其中晋绥野战军三五九旅十四团团长李述应、吕梁军区独立十一团二营教导员王家禾、二营五连一排排长任风洲等官兵近90余人光荣牺牲,遗骨安葬在中阳这块沧桑的土地上。1959年7月,中阳县烈士陵园建成,位于古城北二郎坪,遂将散埋于他处的烈士90余具遗骸移入园内,并且将烈士姓名、籍贯一一刻录伫立在墓前石碑上。此后数十年,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单位和学校都要组织人员到这里扫墓,凭吊为解放中阳城牺牲的先烈,是中阳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葬在中阳县烈士陵园的外籍烈士遗骨相继被其亲属移回原籍安葬,加上陵园风残雨蚀,乏于修缮,垣残壁断,已成墓荒冢芜,故而于2005年拨款80余万元进行了修缮,这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烈士尊崇和怀念。修缮后的烈士陵园,正如《重建烈士陵园碑记》所述:“典雅与质朴辉映,追思与展望相溶,幽静蕴含着活力,庄严逐涌着生机,……昭示英烈精神光华千秋。”修缮工作受到各方的好评,然而在我看来,这样大规模的修缮,却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与中阳历史相悖的东西:一是原解放中阳牺牲的烈士墓冢已统统由“革命烈士之墓”取而代之,原有的解放中阳牺牲烈士名姓已全然不见;二是陵园两通碑记只列录了中阳籍在各个时期牺牲的烈士墓碑和1959年修建陵园的情况,而对解放中阳城牺牲的烈士则只字未提,整个陵园再也没有半点纪念这些献身烈士的痕迹。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不解,又感到气愤。请问其时的中阳县当政者们,你们修建烈士陵园就是为了辟一供人们祭奠的场所吗?难道这些为解放中阳献身烈士的英名就应随着时光的流逝从中阳大地消失吗?这种做法不是割断历史、数祖忘典又是什么?或许你们会辩解,烈士家属已经把他们遗骨移走了,这也不成理由,国内外在烈士安葬地设衣冠冢来保留对烈士的永久纪念不是不是没有先例,或者刻上一方小小的、有烈士姓名和事迹的石碑来保留人们对他们的永久纪念,我想这些都是不难做到的。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对历史愚昧无知、单凭心血来潮胡乱设置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东西。

      60多年来,中阳县城墙的损毁、城内牌坊的消失和近年来对烈士陵园一厢情愿的臆想设置,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现实存在,它昭示了我们官员的一种陈旧的思维方式,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尊崇以及处事接物上缺少长远眼光,从而演绎出了一出出愚蠢和短视之举。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这里,背叛事业说得有些重,但说失误、误导、无知和失职却怎么也不为过。以上所列事件,有些已永久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再现人间,有的经过努力或许还有可能弥补缺憾。

 

 


郭荣(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