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记得这是小时候第一首学的古诗。那时候刚上一年级,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难免心情会小小激情从而对于这首诗的印象很深刻。就这样,与古诗词在一个充满童真的岁月里,初识了。
学古诗,便要追寻其中的诗意,那么诗意在哪呢?春天来了,我们会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到了,也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情。秋天呢?古人往往会说伤春悲秋,秋天也确实是个意味深长的季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秋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老翁在冬日里垂钓,是否是在留念秋天的思念,还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在我们那充满童真的年代里学古诗,我们可曾体会到深藏在其中的诗人的诗意,年少的梦里,只有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勾勒出来的意境。然而深藏在其中的诗人的哀愁,我们却未曾发觉。
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所朗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着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千古的明月之下,李白所寄托的哀思我们是否能体会?而后,只身在外,面对着清冷的月光,你便会发现这种小时候所体会不到的感觉会随着月光的清冷而更加强烈。当你面对这明月,一个人安静的坐着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故乡的人和事,学着古人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会着,作为一个游子,独自漂泊在外的那份惆怅,似乎回到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看着李白月下独酌,对月畅饮,不知今夕何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