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名人之赵佗

家乡区县: 河北省鹿泉市

     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和赵佗南征,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南海郡下辖现在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也有说是四会)四县---任龙川县令的就是赵陀。

     到了秦末,任嚣欲托大任于赵佗,召赵佗到南海郡首府番禺(今广州市)。赵佗赴召途中登览了越王山。     

       赵佗代理南海郡都尉职务。秦灭之后,赵佗统一岭南政权,立南越国。汉高祖时,赵佗受赐"南越王"归属汉中央政权。吕后当政时期,赵佗自称南武帝,与中央政权关系紧张。汉文帝时,赵佗主动撤帝号,与汉修好,岭南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赵佗在广东地区奉行"以越俗笼络越人"的方针。他常常"充冠带",着越装,接见汉高祖使者时,也是一副当地人的打扮,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当地生活惯了而忘记了中原老家的礼仪。

    为了岭南社会的安定,赵陀还采取了“和辑百母(越)”的策略,内容包括:

1.吸收越人首领参加政权管理,让各地民族首领自治其民。

2.尊从越人习俗。

3.鼓励汉越通婚,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4.输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

 5.与周邻地区民族和睦修好。

 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正如《史记·商帝纪》云“南海尉陀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入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

汉统一岭南后,沿承赵陀制定的“和辑百越”政策,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官,实行“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政策, 并令“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韧郡吏卒奉粮币物,传车马被具。”(《汉书·食货志》)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的先河,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效仿。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吕后当政时期,赵佗自称南武帝,与中央政权关系紧张。吕后称制时,因赵佗自称南武帝,吕后非常愤怒,派兵把赵佗在获鹿的赵佗先人墓掘烧,并捕杀了赵佗兄弟宗亲。于是赵佗宣布和汉朝分庭抗礼,彻底独立。

公元前181年,吕后削去赵佗封号,并派隆虑侯周灶、博阳侯阵濞率兵讨伐,赵佗据险筑城,对峙不让。适逢吕后死去,文帝登位,派人到真定寻访赵佗兄弟宗亲,赐以官爵,还修缮了赵佗先人墓,这就是现在的赵佗先人墓,指定军队专职守墓(古代获鹿赵陵铺的原居民就是当时的守墓军士的后裔),并恢复赵佗封号,和赵佗讲和。 赵佗是两千多年前出现的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曾被MZD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赵佗是第一代南越王,统治岭南近半个世纪,其势力和影响非常之大,从南越国宫署、王宫御苑等遗址以及他兴建的朝汉台、开掘的越王井等古迹,便能窥见一斑。有关赵佗的传说很多,最神秘的莫过于他的归宿之地。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寿终广州。据推算他寿过100岁,可算中国最长命的帝王。最早想找到赵佗墓的人是东吴大帝孙权,他曾派遣高州从事吕瑜率领几百士兵来广州勘探,虽发现了赵佗曾孙赵婴齐的墓,掳去了金镂玉衣以及36枚玉玺金印和3把铜剑,而赵佗墓却终无所获。 此时距赵佗去世仅300多年,为何坟墓已杳无踪影?这是因为赵佗生前曾在多处建造坟墓,出殡当日,只见灵车四出城门,令人分不清孰真孰假。赵佗墓越神秘,人们对它的兴趣越大。越秀山上有马鞍冈,秦始皇曾因马鞍岗有"天子气",派人开凿致地中"出血",以后果然发生赵佗称王之事。晋人裴渊说赵佗墓在马鞍冈。若按此说,则赵佗发迹于斯又葬于斯。 赵佗墓到底最有可能在哪里呢?

已故著名学者黄文宽先生曾说赵佗墓可能在木壳冈(越秀山水塔处)。以后也有不少考古学者认同赵佗可能葬在越秀山的说法,这也符合古代的"马鞍冈"、"悟性寺"两说,理由主要有二:1、越秀山又称越王山,有"天子气",赵佗生前喜欢此山,常至游览,死后安排自己长眠于此;2、马鞍冈附近已发现赵昧墓,据研究表明南越国有"聚族而居,合族而葬"的制度,其孙子占了象岗山,赵佗在越秀山安葬,合乎逻辑。 不管历史留下多少难以破解的迷团,但赵陀是地地道道的获鹿人,无可争议,因为他先人的墓葬就在当时获鹿管辖的赵陵铺村,“烟树苍茫锁赵陵”曾是古代获鹿的八大景之一,有明朝杨睿先生的诗词为证。

学生时代(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