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家乡区县: 安徽省望江县

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望江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民国时期,改用公历,称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除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 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势。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多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情感,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随遇而安(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