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的发展政策

家乡区县: 安徽省固镇县

蚌埠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城市发展规划的明确(包括国家省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支持、工业立市强市等)、市容市貌的改观、政府机关效能的改进、民众对城市发展的期盼等等。蚌埠在发展,可是周边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蚌埠想要出人头地,无疑要在战略上做出不一般的思考。作为一个关心蚌埠发展的市民,想做以下一些粗浅的讨论,以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
一、蚌埠发展的优势:
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现有工业几个板块(卷烟、酿酒、生物化工、机电制造、汽车配件等)发展良好,农业基础好,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商业发达,自上而下有快速发展的强烈意愿,区位优势明显(毗邻长三角)。
二、为什么感觉蚌埠发展慢?
1、蚌埠曾经在安徽排名靠前,现在已经被芜湖、马鞍山丢在身后。更不用说与长三角城市相比。原因在哪里?芜湖、马鞍山抓住了长三角的制造业转移的机遇。芜湖的汽车制造、马鞍山的钢铁制造以及与汽车火车相关的钢铁制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芜湖、马鞍山相比蚌埠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很便利地接纳了长三角的资本技术管理。制造业的转移这个趋势由世界发达地区转向长三角,长三角地区由于空间饱和、生产成本增长与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升高向毗邻地区转移。芜湖和马鞍山的领先正是得益于这一趋势。蚌埠虽然没有抓住收益高的项目,但是仍然有思索的空间。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与长三角或世界的制造业对接。像现在的汽配项目、滤清器项目等。制造业中钢铁、汽车制造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看看现在各城市发展争相争取钢铁汽车项目可见一般。蚌埠能拿到钢铁、汽车项目吗?这不太现实,不过可以在汽车制造延伸产业动动脑筋。
2、其实蚌埠的卷烟、酿酒、生物化工、机电制造、汽车配件、包括商业发展良好,可是为什么感觉没有发展呢?说通俗一点,要感觉到发展的好处,赞美发展,老百姓口袋里有钱才行。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纺织业以及国有企业的职工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眼下又提供不出那么多就业岗位,居民收入提高缓慢。虽然现在工业发展,但是由于现在的制造业需要的是有专业技术的熟练工人,而且现代化工厂大多是自动流水线,并不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工业的发展反而吸纳不了更多的就业人口。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工业与就业的矛盾。失业的老百姓,怎么会感受到发展的好处呢?
3、蚌埠这几年缺少政策、体制优势。发展快总是有原因的。纵观城市发展有四类模式: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内生优势。资源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地缘优势:接近经济发达地区,易受辐射。政策优势:享受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内生优势:比如浙江发展,在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依靠地缘优势,最主要发挥了内生优势:没有资源找资源,没有政策创造政策,市场小就四处找市场。相比之下,蚌埠的发展在资源、政策和内生上都做得不够,地缘优势还没有好好利用。
三、几点对策建议:
1、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利用好我们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更加紧密地与长三角融合。寻找他们的人才、管理、资本、技术转移的机会。因此“朝东战略”应坚持到底。在“朝东战略”上,我们也要把劳动力向长三角转移。到便于就业的地方寻找就业。把我们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与东部紧密相连。在长三角的框架下考虑蚌埠的发展。当然第一步是在安徽的框架下谋划蚌埠。
2、在城市发展经济结构上科学规划。第一,城市支柱产业的确立。指的是传统工业制造业,卷烟、酿酒、生物化工、机电制造、汽车配件,蚌埠市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在眼下发展不起来钢铁汽车工业的情况下,只能如此。工业不在于大而在于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第二,引导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小的工业项目。特别是信息化、环保项目。这是把握住将来的规划。第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衣服、电子产业,这有利于吸纳劳动力,解决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遗留的就业问题。第四,发展服务业。包括各种中介组织。蚌埠的旅游餐饮洗浴业,随着蚌埠南京高速、高铁的开通,吸引南京,江苏、上海的消费者,因为我们这物美价廉。第五,我们的农业潜力可挖。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特色养殖,因为我们离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消费市场距离近。因为我们的土地和水资源还是很好的。
3、创造蚌埠的政策体制优势。政策体制一是靠我们向上级部门争取。这就需要市领导沟通好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互通互联。目前蚌埠的领导框架,市委书记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市长来自于省机关,结构不错。政策、体制、信息都是靠主动争取来的。因为,别的市领导也在积极行动。中国特色,就在于把上级的意图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缺一不可。机遇宝贵,不可错失。信息一定要畅通。多接近上级决策部门的领导绝不会错。第二,敢于制度创新。城市的发展靠政府驱动。(浙江的模式在于人人创业,目前蚌埠没有这个文化条件。)发展离不开资本、技术。人家为什么要到蚌埠来投资?总要有吸引人的地方。政策体制优势,不容忽视。据说,法国嘉乐福能到蚌埠来,是因为前任市委书记亲自登门用诚意打动了对方。能不能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旧体制?这要看市领导魄力和决心。如果这里有最适合投资的政策环境,在我们这个内地中小城市,一定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实,这个体制,牵动蚌埠的长远发展,只有把政府驱动型的发展转变到人人创业驱动的发展,这发展才会爆发出惊人的活力。发展的阻力与锐意改革的领导之间对抗,看上去强大,与千千万万的想创业的人民对抗,就会弱小。而且,当这些阻力能够享受到发展的好处时,自然会减轻乃至放弃抵抗,何乐而不为呢?
4、一个小问题:蚌埠与凤阳的关系问题。一种呼声认为要把凤阳并入蚌埠。从实际看,当然好。但是滁州是不会放弃凤阳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所以,合并凤阳不现实。可以考虑和凤阳建立经济联合体,在不改变其政治架构的情况下,把阻碍两地经济发展的体制去除掉,以实现经济互补。从经济上把凤阳纳入蚌埠。实现两地的融合。实现双赢。建立蚌埠-凤阳自由贸易区。
5、为发展造舆论。眼下的感觉是领导为发展殚精竭虑,而行政部门为贯彻领导的意图四处奔走,而老百姓却漠不关心。领导和百姓之间应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集思广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沟通做得好,改革发展就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珊珊css(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