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粤交界的广东饶平县三饶镇城南南联管区的族居土楼———“道韵楼”,它以其古、大、奇等特点而名闻海内外。最近,记者专程前往寻访。
走近土楼,一堵高约10多米的土墙围成一圈,就像一个大城堡,正中门楼,上书“道韵楼”。迈上台阶,走进狭小的门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宽阔的世界。
据“道韵楼”管委会主任、81岁的黄卓群老人和南联管区书记黄传越介绍,“道韵楼”俗名“倒”。相传,其始祖为开辟基业曾四处觅地,最终觉得还是原先这地方好而返回此地创业,故谓之“倒”。
道韵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五(1587)年,历经三代人的连续努力才告完成。
道韵楼俗称作大楼,呈八角形,座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式瓦顶,固桷用竹钉不用铁钉,地铺青砖。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墙体至今仍完好,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数倍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八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外留出八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八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的布局。
楼内房屋分三进,共深29米,前、中进为平房,中进前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三层高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堂前两侧有公用井两口,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汲水。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
我国东南山区所建的土楼,有如古之栅寨、城堡,它除族居这一特点外,还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盗贼、防兽害、防干旱、防火灾、防寒暑、防地震等作用。三饶的土楼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为平面布局的客家围屋。三饶的方形楼则仅一座方楼,其余皆圆楼。在现存约40座的土楼中,又以方圆兼而有之的道韵楼最具代表性,北京、香港、台湾等一些海内外古建筑专家及学者纷纷前来探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