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李,别名大蜜李、鸡麻李、山华李,是广东、广西地区最誉盛名的名优、特色水果之一,翁源县三华镇是三华李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种植三华李历史,有史料记载,三华李种植时间是明朝的嘉靖年间,故三华李有史料记载的种植历史已有近五百年。《辞海》和《中国特名产辞海》均有记载,三华李是翁源的特产
简介编辑 三华李
三华李属于蔷薇科,中国李属,最早在
广东翁源县三华李种植而得名,三华李果肉含有丰富营养物质,肉色深红,气味芳香,肉质松脆爽口,无涩味,果味清甜。成熟期在农历芒种到夏至之间,史有“岭南夏令果王”之称。
三华李品种有大蜜李、鸡麻李、小蜜李等品系,其中大蜜李、鸡麻李在翁源及其他地方推广最多
2三华李的传说编辑
传说一千多年前,晚唐诗人邵谒,年轻时在广东翁源的三华地段,选择一江心巨石,修筑书堂苦读。堂外流水哗哗,堂内书声琅琅。有一天,附近的九仙嶂有一位仙翁云游到此地,见邵谒神情疲困仍手不释卷。仙翁感动至极,便赠送青果一只。邵谒吃完青果,顿觉困意全消,神清气爽。他急忙捡起果核,栽种于江边的鸭麻湖畔。后来,这种青果因“三华”地名而被人们称为“三华李”,世代相传;邵谒昼夜苦读的书堂巨石,就是名流千古的“书堂石”。[1]
3地理分布编辑
广东信宜市钱排镇、茶山镇、贵子镇、和平县的下车镇等,另原产地于广东翁源县三华镇、龙仙镇、江尾镇、坝仔镇等;2013年,信宜市三华李种植面积已经达20多万亩,年产10万吨,产值3.5亿元,是广东省最大的三华李生产基地,号称“中国三华李第一镇”。福建省的闽西北在90年代也开始引进该品种,并大量种植。
4生长习性编辑
三华李(5张)
三华李是温带落叶性果树,对气候适应性较强,但花期遇低温霜冻或持续阴雨天气,会造成严重的落花甚至失收,另一方面,春天气温高,先发叶后开花,也不利于果实的形成;三华李是喜光果树,在日光照不良地方不宜栽培,在种植密度、整形修剪上予以注意,以满足其对光照的需要,光照不足,不仅影响其生长结果,也影响果实品质和颜色;三华李对土壤要求不苛,只要土层相对深厚而不过于瘠薄,皆可种植,其中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最宜栽培。[1]
5立地条件编辑
选择壤土、砂壤土;土层厚度≥60cm;pH值6--6.5;有机质含量≥2.0%;三华李是浅根系果树,根系扩展度可大于树冠枝展度(0.6--1)倍,根系深度只及树高的1/5--1/3,吸收根一般在45cm以内,10--30cm为生长旺盛区,故,其根系对土壤中空气的含量要求较高,一般土壤空气含量≥5%根系开始生长、≥10%生长正常、〈2%时根系显著变细并出现枯死根。
6品种编辑
鸡麻李,大蜜李。
7果实基本特征编辑
前期为青,慢慢转为红,泛起淡淡的紫色,未成熟时有苦涩味、酸味。成熟的三华李,表面有一层“白霜”(本身保护作用的)。 三华李
8三华李 - 功效编辑
华李对肝病有较好的保养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评价三华李说:“肝病宜食之”。三华李中的维生素B12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作用,贫血者适度食用三华李对健康大有益处。三华李的悦面美容之功十分奇物,经常食用鲜三华李,能使颜面光洁如玉,实为现代美容美颜不可多得的天然精华。三华李酒就有“驻色酒”之称。祖国中医理论认为,李味甘酸、性凉,具有清肝涤热、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特别适合于治疗胃阴不足、口喝咽干、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9栽培管理编辑
育苗:以毛桃为砧木嫁接繁育苗。
定植:
时间: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初。
密度:每公顷园地种植总株数≤630株。
施肥:每公顷每年施入腐熟有机肥≥15吨,豆饼肥≥2.5吨,氮肥≤0.15吨;施肥要求基肥与追肥结合,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株成龄三华李施25--50kg腐熟农家肥,
追肥在花前和生理落果后各施一次复混肥,针对初花期出现的缺硼现象喷施0.2%的硼酸水溶液,5月下旬至9月初,喷施0.4%磷酸二氢钾1--2次,果实膨大期喷施0.2%--0.3%硝酸钙1--2次。
整形修剪:以冬季修剪为主,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不得造成农残超标。
采收:6月中旬,果面着色≥1/3时,分批采收。
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果圆形或近圆形,单果重≥40g,果粉厚,果皮紫红色。具芳香味,质地爽脆,有蜜味
理化指标:
大蜜李:果实硬度7.0kg至8.5kg/cm2,可溶性固形物≥13.0%,可滴定酸度≤0.90%。
鸡麻李:果实硬度7.5kg至9.0kg/cm2,可溶性固形物≥12.5%,可滴定酸度≤0.95%。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1]
10生产规模编辑
三华李适应性强,易种易管, 三华李
生长快,结果早,一般定植后3年就能结果,5年开始进入丰产期,平均亩产在1500-2500公斤之间,丰产稳产。至2004年,翁源县三华李种植面积已达10500多亩,其中,已挂果面积3000多亩,年产三华李达50多万公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