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江苏南通
好久不见,张謇先生的故居。
好久不见,滨江公园。
好久不见,南山湖。
好久不见,护城河——濠河。
好久不见,狼山、马鞍山、剑山、军山、黄泥山。
好久不见,中国的通海小瀛洲——南通通州。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杨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平潮。明代,这里称为单家店,清道光十六年,取平息白蒲、单家店争地纠纷和平息长江潮害的双重含义而改名为“平潮”。质朴的名字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哦。
张芝山。明代晚期,这里是一片江边滩涂,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围垦成沙田,有个名叫张芝山的人在此开小店,由于地处交通要道,逐渐聚落,后形成集镇。
兴仁。话说清康熙年间,有部分海门灾民流落到此处定居,人们互相帮扶,尽显仁义,从此取“仁者兴仁”的寓意,称为兴仁。
石港。“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这段现在看来仍华丽丽的文字,传说出曾现在一块石碣上,这块石碣是在开河通海之时被挖出,自此,这块唐代海边的小沙洲,不再称为石渚,而有了一个新的ID——“石港”。
五窑。唐末长江北泓涨接后形成小港,两岸泥土细腻,富有粘性,适宜制砖,清末有戴六花子窑、水鸭儿窑、朱家窑、张家窑、费家窑5座砖瓦窑,“五窑”就是这么来的。
骑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作者“范文正公”范仲淹就与“骑岸”的得名有关。相传他曾率领民工修筑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助当地百姓抵御海潮,后人将此堤尊称为“范公堤”。此地跨范公堤之上,人们在这里跨岸而居,“骑岸”就诞生了。
姜灶、川港。时间要追溯到宋代。相传有姜姓户族在此地砌灶烧盐,很有名气,渐渐此地就冠上了“姜灶”之名。临近姜灶的川港在清代初年曾是一片江边滩地,来来往往的船只就在一小港通行,后来这个地方渐渐地围垦成沙田,居民聚集在这里生活,唤此地为“川港”。2008年,通州撤川港姜灶两镇成立川姜镇。
横港。相传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古通州出现了几片沙洲,横港就位于东布洲上,当时此地有穿境而过的两条运盐河,并且为东西走向视为横河,大小船只通行于上,附近居民发现商机,在横河两岸建街市,由此聚集了人气。横港,就是这么留名的。
二窎。此地原处在马蹄形海湾边沿,因为沙滩上有两个深水塘,人们唤作“窎花塘”。后来人们安居在此,就称此地为“二窎”。不过“二窎”或许通州人都读不准写不出的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