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的景点

家乡区县: 江苏省高邮市

提起高邮许多人就会脱口而出:“噢,出双黄蛋的地方!”对此高邮人很不服气,他们会说,除了双黄蛋,我们还有秦少游、汪曾祺,还有文游台、盂城驿、天山汉墓、龙虬庄遗址,还有世界悬湖高邮湖、万亩芦苇荡……是的,一个县级市能拥有这里多的“硬牌”,难怪高邮人底气十足。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盂城驿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就在此筑高台建邮亭,称为高邮。而盂城是高邮的别称,盂城驿故而得名。

盂城驿建于明代,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那天好客的高邮主人特意将我们的车停在大运河堤上——这正是当年的水陆码头,沿着码头拾级而下,让我们享受一把五品大员的待遇。穿过那个极有气势的古牌坊,跨过那个像县衙门的门坎,一股略带潮湿的清凉气息扑面而来。据说当年盂城驿规模更为宏大,驿北为驿丞宅,旁边是秦邮公馆,堤上有迎宾的皇华厅,东南有供马饮水的马饮塘。每次有大员到来,运河上下,旌旗舞动,锣鼓齐鸣,好不威风。就像我们站在那个驻节堂里,看见满屋的明代檀木几案、坐榻、旧磁器、大理石插屏、多宝阁,可见当年接待官员和宾客的气派。如果说徐克电影中的龙门客栈是鸡毛小店,而盂城驿可谓是五星级的大酒店了。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在那个有着亭台楼阁的庭院里,我们坐在那里静静地体味着那种宁静的气息,偶而还会听见几声鸟叫,大家感叹要是南京家里有这样一个清静院子该多好。难怪当年文学家蒲松龄作为幕僚也喜欢在这里小住,还写下那篇《高邮驿站》的文章。院子里还有当年遗留下来的马神庙,可见当时人对马的尊重。后来我们还爬上驿站那个标志性建筑——鼓楼,真的,当我们爬上那座有点阴森的木楼梯,竟有种穿过时光隧道的感觉。直到爬上鼓楼,俯看下面的青砖黑瓦的民居,以及天空飞过的阵阵鸽子,心情才真正阳光灿烂起来。

走出盂城驿向北就是南门大街,沿街的古玩字画店、中药铺、集邮店、香烛店、理发店、烧饼店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尽管有些楼房大都已破旧斑驳沧桑,但依旧可以从那些破旧的砖雕门楼中分辨出昔日繁华市井的影子。不知是谁发现有家烧饼店卖一种叫“火烧莲子”的烧饼,香味扑鼻,于是几位编辑就不顾斯文扫地,在大街上就边走边咬了起来。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文游台

沿公路进入高邮就可看见这个建在土山上高台建筑,由南向北逐渐变高极有气势。文游台原是泰山庙的一部分,元丰七年,大文学家苏东坡来高邮,与本地文友孙觉、秦观、王巩相聚在台上载酒文,从此这种重量级的文学笔会被引为佳话,文游台于此而得名。

走进文游台的大门,迎面就是秦少游的塑像。这个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名句的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也是大器晚成,37岁才离开故乡进入仕途。这座有由著名雕塑家张充仁教授指导创作的塑像,神形兼备地再现了他当年踌躇满志、书生意气的形象。如今在文游台还保留了秦少游当年的读书遗址,在高邮城内还有一处挂牌的秦家大院。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是盍簪堂,这里面最具价值的是六十多块碑刻,都是苏东坡、秦少游等大牌名家的墨迹。就在文革期间许多古迹遭到大规模破坏的时候,而这些珍贵碑刻却被一位善良的平民偷偷用泥巴糊住才得以保护下来。当年我曾经爬上文游台看过这一幕场景。

穿过盍簪堂再向上登攀就是真正的文游台了,楼下正面墙上是著名画家范曾的那幅再现了四贤聚会的陶瓷画。我们一鼓作气,沿着木梯爬上那个四面有窗的楼上,在楼上不仅可欣赏到许多古今名人的横匾和楹联,还可以凭栏眺望高邮城全景:南边可看见城东净土寺、中间的魁星阁以及运河边的镇国寺塔;从西边也可欣赏到大运河的船帆和高邮湖的日落晚霞。难怪到过高邮的清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词话》中也称赞高邮是:落日倒悬双塔影,晚风吹散万家烟。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从文游台下来向东是新建的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是被文坛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他不仅以小说、散文、戏剧名世,而且精擅古典诗词、书画艺术和烹饪技艺。就在当天晚上,我们几位编辑还冒着细雨去了汪曾祺笔下的那条老街,那些昔日的当铺、救火会、中药店、米店和老虎灶茶炉让人有恍若隔世的错觉,尤其是我们走在弯曲细长的大淖巷里,那彼此起伏的狗叫声与脚下咚咚作响的足音,也许最能诠释汪曾祺那篇《大淖记事》的意境和感觉。记得在回头的路上,几位美女编辑还在老街昏暗灯光下面的熏烧摊上买了蒲包肉、猪耳朵和五香豆,说是回宾馆喝酒呢哈哈!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龙虬庄遗址

历史上高邮人就有早上“皮包水”——吃点心,晚上“水包皮”——洗澡的习惯。次日上午,在出发去龙虬庄遗址之前,高邮主人先邀请我们去一家叫实验菜馆的地方吃早点,主人的用心是让我们领略一下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没想到高邮包子个头真大,依次蒸笼上来的蒸饺、三丁、汤包,吃得大家是热火朝天,因为太好吃,许多美女编辑早已把自己的减肥计划抛到九霄云外。最后上来的是阳春面,因为实在好吃,我们的杨总竟来了两碗,不经意间就打破了高邮人早上吃面的纪录。

车行在一片农家田园风光里,一路上我们打着饱嗝,欣赏着乡间的田埂上长满油菜籽和蚕豆花,大家忍不住哼起歌来。最后车在一处茅草屋顶的艺术建筑前停了下来,想必就是龙虬庄遗址了。

据说早在1917年高邮大旱时,当地群众就挖出不少龙骨化石,龙虬庄就由此得名。20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的张正祥先生下放在这里,从当时农民挖出的陶器和骨头中判断出这个7000年的文化遗址。

龙虬庄遗址从1993年开设挖掘,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更为有趣的是还发现大量的贝壳,它应证了沧海变桑田的地貌特点,也证实了在距今7000年——5000年之间江淮东部存在着一支面貌独特、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那天也许是雨过天晴的缘故,在龙虬庄遗址的草地上飞舞着许多白色和黄色的蝴蝶,这种奇特的美景把大家都看呆了,两位女孩赶紧跳进草丛中嘻笑扑蝶,其他人纷纷在草地前合影留念——7000年文化遗址上的蝴蝶与《东方》的编辑们合影定格,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记得那天中午离开高邮城之前,有心的主人还把我们的车引到运河二桥上,让我们领略高邮最有气势的风光。我们站在桥上放眼看去:高邮湖烟波浩渺,船帆点点,山连天,天连水;脚下是滔滔流淌的大运河,船来船往汽笛长鸣非常壮观。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菱塘清真寺

离开高邮城,向西沿着漫水公路,就到了全省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民乡。

菱塘地处高邮湖一角,三面环湖,一侧临山,据说历史上没有通公路之前,从高邮去菱塘要花一天时间乘那种老式的帆船,颇有飘洋过海的味道。

早在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菱塘新景村就有回民300多人,故名回子伙,或叫回子湾。这里的回民以薛、扬、沙、李姓为最多,如今全乡已有回民7000多人,是全省穆斯林聚集最集中的地方。

菱塘乡有两座清真寺,一座是菱塘镇的那座大清真寺,光宣礼尖塔就有27米高,那很有气势的场景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像到了甘肃一样。不过更有味道的还是清真村的那座老清真寺。

走进清真村那座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青砖小瓦散发着古朴凝重的味道。在那个清真寺的照壁前面,身材矮小的薛阿訇乐哈哈地走上来迎接我们。当薛阿訇领着我们跨进那间大殿时,立刻感受到有种阴凉的气息,薛阿訇分别用阿拉伯语和汉语向我们解释大殿里的阿拉伯文字,譬如“行善者得福,作恶者不昌”等等。薛阿訇还告诉我们,清真寺历史上曾经过三次变迁,现在清真寺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为教士蒋琦所建,距今已160年,该寺占地3000多平方米,除了前殿、礼拜殿,还有窑殿、南北厢房,还有两间水房,那是专供教徒在向真主祈祷前净身的地方,水房旁边还有间棺罩房(又叫经合)。教徒去世后,先净身,然后再用两块白布缠身装进棺罩里抬到墓地安葬。根据教义,教徒们婚姻自主,不主张独身,夫死可以改嫁,丧葬应该节俭。

大殿的后面有八角阁亭一座,叫望月楼。据说在开斋节那一天,阿訇要专派人登楼望月,月亮东升才能开斋,以表示对真主的虔诚。每年每逢伊斯兰教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重大节日,来自江苏、安徽等临县市的回民教徒就要来此参加宗教活动。那天我们就站在那棵300年的银杏树面前,入迷地听薛阿訇讲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久久不愿离去。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离开清真寺后,菱塘乡领导还带着我们访问一家姓薛的回民家庭,走进这户人家,家里干净得是一尘不染,中堂上和门框上都挂着回民教义,墙上挂着三个儿子当兵的照片。这家主人薛老汉是位有着慈善面容的老人,每天都要向真主做祈祷,可能是心态平和的缘故,80多岁的年龄看上去却像60多岁。他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院子外面有一洼池塘,四周的树木倒映在水面,一阵清风吹过像一幅诗意的水彩画。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宋词般的高邮民俗场景

z蓝、(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