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穆禄·多隆阿(1794~1853)名多隆阿,姓舒穆禄氏,一名廷鼐,字文希,号雯溪。满洲正白旗籍,满族。出生于奉天省英那河畔(今庄河市小孤山镇孙堡村)。1812年补为博士弟子员,每试成绩皆优。1825年,举“拔萃科”第一名。多隆阿生活在“康乾盛世”之末,虽然潜心于读书,但却无意于仕途。曾在南京金山书院与当时大收藏家符祥芝同院讲学。后来返回奉天(今沈阳),就聘于盛京莲宗寺书院“山长”,与辽阳学者张之纶(字绣江)共事。期间,他与张话诗谈文,友情甚笃,誉为“辽东二士”。同年至友何维墀(字晓枫)任礼部侍郎职,邀他赴京教其子兼佐其工作。后因何外放江西,多隆阿遂辞归故里。不久,何又改任山西平阳知府,再次聘他为“山长”,执掌书院,他坚辞不就。何多次遣人邀请,不得已乃去山西。莅职仅一年,书院座无虚席,学生在他的教诲中学识大增。经他审取考卷的前20名学生,院试均被录取。邑人称赞他学识渊博,衡鉴精妙,传为美谈。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3月25日出生于奉天省岫岩厅南石嘴河畔(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石嘴村)。童年即勤学习武,少年随父任到江南,青年时代步入宦途。
1874年以后,李秉衡历任完县知县、直隶枣强县知县和蔚州知州。1877年署宁津县知县。1878年升任冀州知州。1881年升任永平府知府,后又授山西平阳知府。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李秉衡任广西按察使,负责广西边境各军的后勤补给,承办军械局和医药局。镇南关(今友谊关)失守,广武军统领提督杨玉科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他“亲迎其丧,恸哭厚殓”。由于“边关内外悉属瘴乡,水土恶劣,将士多患病”,他又接连在“龙州、凭祥、关隘分设医局”,收伤病员不下两千余众,日施药千余剂。他每天去龙州医局数次,亲自护理慰问伤病员,并想方设法改善前线战士的伙食,提高菜金标准,使将士得温饱。总理龙州转运局事物期间,负责供应冯子材、王孝祺、唐景嵩、刘永福诸部军需。为支持诸部前线打仗,“益节俭、汰浮费”,对桂、滇、楚等客军与广西主军一视同仁,做到“给粮不绝”,而对于“战恤功赏”,则“力从其厚,一无吝惜”。经过李秉衡近2个月苦心筹办,广西前线的形势有较大好转,“桂营、广营、楚营,退者有所归,死者有所恤,伤者有所治,守者有所食,各稍稍成军”。逃离龙州城的居民也陆续返回,“龙州一带稳似长城”。1885年初,李秉衡受命承办广西前敌军务,担起重整广西抗法华军的重担。由于后勤保障可靠,从3月13日在艽葑接仗,到3月29日仅半月余,就使华军接连取得镇南关、邱骡、谅山等重大战役的胜利。1885年6月,李秉衡升任广西布政使,处理战后撤军和重新布置广西边防防务,在龙州驻扎2年多。不久,又被“钦派”参加中法合勘中越边界事宜。合勘中他派人从镇安府之安厅起至南宁思州边界止(全长900公里),逐点画成图形,标出说明,对法国侵略者寸土不让。因他的做法与朝廷意见不合,受到清政府的革职处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政府遂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到任后,为加强国防,筹措备战所需资金,他果断采取措施,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节省开支,清库挖资,挪缓救急,仅半个月时间,在不增加税金的情况下,就筹到银饷30万两。他经常出省城,亲临海防,审度形势,与各防营将领共商布防大计。日军占领旅顺、荣成后,李秉衡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并对李鸿章以“保全舰船”为借口,命令威海军舰“不得出战”的错误决定进行批评,要求朝廷严令海军奋勇图功,出奇制胜。但是,他这一正确主张,换来的仍是李鸿章的“决不得出战”,日军终于乘机以优势兵力,于1895年1月31日攻占了威海。威海失守后,李秉衡于2月4日急命孙万林驰赴文登县防守。命令驻扎福山的要楹、曹正榜与原驻烟台孙金彪一军为猗角互援,剿取海阳一路日军,随后,内地援军陆续赶到。他精心调遣,先复宁海、文登,继复荣成,最后复威海,山东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895年3月,日军发动辽河下游战役,李秉衡曾派山东守军前去增援。李秉衡反对清廷投降卖国。1895年4月,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他得知这个消息,两次上书、两次电奏反对意见,被降调四川总督。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他直接上奏慈禧太后,申明其后果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然而,慈禧太后置国民于不顾,仍令他执行朝廷的昏庸决定。他万般无奈,“遂辞川督,卜居河南安阳县”。1899年8月初,李秉衡重被朝廷起用,差他到奉天(沈阳)调查仁育两军统领被参案件。他带着随员编修王廷相抵达奉天后,明察暗访,奏撤了不称职的将领荣和、寿长,革职了舞弊县官雷钓衡。1899年10月中旬,朝廷任他为长江水师大臣。此时,他已年近七旬。光绪皇帝“三旬寿辰,给年逾七十之文武大臣分别加恩”,赏给他“头品顶戴”。1900年6月20日,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发布了“宣战”诏书。李秉衡决然上奏,要求亲自率兵赴京御敌,清政府发布谕诣,命他“北上觐王”。他随于7月1日从扬州启程,“星夜驰赴京师”,到北京时,天津已经失陷。7月25日,西太后在宁寿宫亲自款待他,除将京畿地区的义和团归他统率外,还将广东陆路提督张春发、江西按察使陈泽霖、山东的万本华、夏辛酉四军“觐王师”一齐归他指挥,并任他为直隶总督,与荣禄一道统率武卫各军,保卫京都。1900年8月6日,李秉衡立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誓言,率军出京。当天夜晚主力部队便到达通州,前锋直抵河西务。这天,八国联军已攻占杨村,荣禄自杀;马玉崑、宋庆军大败逃退,沿途焚掠。他率领庞大队伍,给养缺乏,武器不足,处境十分困难。8月10日,八国联军中的日军、俄军与李秉衡所率部队前锋队在河西务接火,枪声一响,队伍就崩溃了,联军攻占了河西务。8月11日,俄军攻占张家湾,随后,各国联军赶到,直逼通州城下。此时,他身边除几个幕僚外,已无兵勇,李秉衡报国无路,回天无力,毅然服毒自尽,终年70岁。李秉衡殉国后,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返京后,对李秉衡“优诏悼惜”,“赐恤诏总督例”,“谥忠节,入昭忠祠”。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卖国条约《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严惩“排外”的官员,包括死者,李秉衡被“褫职,夺恤典”。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李秉衡建立塑像,彰表他的爱国精神。潘永忠(1842~1911)1月19日出生于庄河大郑潘店屯(今庄河市大郑乡潘店村)。自幼在家务农,为人忠厚朴实,性格直率,颇具正义感。18岁时就被推举为玉皇庙会首,带领群众捕获匪徒,为民除害,深受人们信赖。1907年因助庄河同知廷瑞准确判案,廷瑞与他结为拜把兄弟。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为还赔银,赋税成倍增加,官府盘剥更加残酷,人民无法生存,被迫聚众反抗。当时庄河各会首纷纷“联庄”抗捐,一会有警,邻会立即支援。潘永忠和庄河以西的大郑、明阳、尖山等会会首“联庄”,被人称为“西大会”。1909年春,潘永忠领导“西大会”2000余人抗捐抢粮,攻打、砸烂税捐机构,驱走了税吏。复州的高丕儒、顾人宜也率众积极响应,给清官吏以沉重打击。1910年夏、秋季节,庄河地区严重水灾,受灾民众度日维艰,捐税不但未减,还增加许多附加款项,因而民众抗捐斗争更加强烈。1911年,他不顾年事已高,派人四处联络各地会首,把分散抗捐的民众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使抗捐斗争规模越来越大,遍及庄河全县。当时,群众为抗捐,昼夜不停地赶制武器、火药武装自己。庄河同知王孝偁得知潘永忠起事抗捐,慌恐万状,一面纠集官军镇压,一面利用明阳山土豪倪林等人另组“红会”,企图挑起民众欧斗,瓦解抗捐力量。潘永忠和另一首领隋守真率领抗捐会众打退了官军和“红会”的进攻。接着在8月27日组织4000余会众,带着抬杆、土枪等武器,奔赴县城,层层包围庄河。守军紧闭城门,大小官员胆战心惊,龟缩县衙内。他派人要知县王孝偁立即答复民众要求,废除苛捐杂税。王孝偁采取敷衍、拖延态度,他遂下令轰开城门,冲进县城。随之,抗捐民众包围了厅署,捣毁了议事会所,王孝偁被迫答应了民众的要求。潘永忠在庄河起事抗捐,轰动东三省,震动奉天(今沈阳)官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将潘永忠视为“辽东大患”、“伏莽闹乱”和“庄河民变”,立即给清廷奏折:“地方匪徒时有抗官情事,尤以庄河之潘永忠,复州之高丕儒,稔恶最著。匪众勾结愈广,大股二三千人,小股亦数十百人,势甚汹汹,凤凰城,岫岩各属,人心亦均动摇”。同时派营务处会办王安中,右路巡防统领马龙潭率清军千余名兼程庄河镇压。9月11日拂晓,清军在明阳张店、后姚屯附近以精良武器镇压抗捐会众。潘永忠率抗捐会众奋起反击,奋勇杀敌,另一首领孙长兴从右翼猛扑官军。上午10时左右,清军逐渐不支。驻花园口清军巡防队队长高某(绰号高疯子)率队赶来增援官军,战况急剧变化。潘永忠为保存力量,减少伤亡,当机立断,由隋守真率少数会员牵制官军,其余分多路转移。待官军发现时,抗捐民众早已踪影全无。从9月11日到15日,双方激战6天,互有伤亡,抗捐首领之一王春发战死。9月16日,潘永忠率高连升等12人在大郑张家嘴子乘帆船西行,计划到城子坦东磴,联系复州高丕儒准备重整旗鼓与官军对抗。船行至尖山史屯南大砣沟,因潘永忠突发痢疾,下船延医治疗,到复元屯隋家大院被“红会”发现。倪林会同官军将其包围。潘永忠将高连升等8人先行转移出去,他病体无力仍与掩护他的3人一起拼命抵抗。倪林下令搬草点火。潘永忠鉴于隋家老小20多口性命,毅然挺身而出,被倪林活捉。“红会”为向县衙领赏,将潘永忠带上木枷,用铁钉将他钉在大车两边厢板上送往庄河。潘永忠忍着剧痛沿途大骂狼犬官吏,民众无不咽声垂泪。庄河厅将潘永忠70岁(虚岁)改为50岁上报奉天,赵尔巽立即亲批潘永忠死刑。1911年9月22日,潘永忠在庄河街南黄泥坑刑场就义,时年69岁。潘永忠就义后,关外讨虏大都督蓝天蔚(原北洋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于1912年亲临庄河,在潘永忠墓前洒酒奠祭,并亲题挽联:“永世以谋生,想公生已臻老年,犹有满腔热血;忠臣不怕死,惜君死未得正命,空留一片冰心”。刘滋桂(1852~1934) 字馨山。出生于庄河(今庄河市)城关街道一个家业中落的宿儒世家。幼年随父去奉天(今沈阳)读书,后又受叔父授书多年。他勤奋学习,苦读经、史、诗、文。1894年由廪生考中甲午科优贡生。1896年,刘滋桂出任梨树书院山长。他循序善诱教授学生,寓宽于严,最喜奖励知进取的贫寒学生。“戊戌变法”后响应维新,锐意改良。1906年10月,庄河建置伊始,同知廷瑞比较重视兴学施教,遂敦请刘滋桂回庄河任劝学所总董。刘滋桂就任后,积极倡导擘画办学,邀集地方绅士,反复劝导募筹学款。1907年,他在天后宫两廊旧房创建庄河第一所新式小学校,聘常英额为校长,附属传习、劝学、宣讲阅报诸所。当时曾有一记载他办学经历的匾记:“窃维斯校之立,改旧规模施新教育,以立富强基础。惟望后之踵其成者,随时扩充,力求进取,无毁始功,广育英才,以与列强争雄,胜于环球之上,固非仅庄境一隅之幸也”。1909年,刘滋桂筹组简易师范科。同年辞去教育总董职务,投身于教学生涯。1911年3月10日,他在简易师范科首届毕业生《同学录》的序言中,嘉勉师生说:“值此奉省时局日形困难,庄境之学校渐将发达。充职员者必具一片之热诚而教授不卷,为学生者必惜寸阴以孟晋而面〖〗虫虫没不遑。庶几桑梓学务日趋有功,而肄业诸君亦可蔚为成材,作他年之栋梁矣!”1912年以后,刘滋桂先后在庄河师范(1912年)、岫岩师范(1915年)、大孤山崇正女中(1919年)、哈尔滨女子中学(1922年)、庄河国师(1926年)等校主讲语文课。他虽至桑榆之年,但精神矍铄,视传授知识为乐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