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
肇庆旧为高要县治,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重镇。高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社会条件,促进了肇城的形成和发展。现就高要古代在岭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分述如下:
一、西江下游的主要政治中心
高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本地为百越民族的居住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要属南海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始置高要县,以羚羊峡山高险要而得名。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置高要郡,从此高要升为地区中心。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驻地从梧州迁至肇庆,高要成为广东、广西的政治中心。清顺治元年(1646年),明皇族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翌年称帝于此,改明永历,是为永历帝,并以红楼为行宫。高要县城乃为南明首都,所辖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综上所述,高要自西汉开县以来,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最初的610年仅为县治,自南朝梁天监中起升为地区中心达1400多年,在此期间又有182年为两广总督驻地。高要在岭南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广州。
二、历代用兵岭南的必争之地
高要因地处珠三角西缘,通过西江支流,越过南岭山口,北可通长江流域,南可达高州、雷州等地,为两广咽喉、广州的西面屏障,加上境内三峡之险,故用兵岭南,高要多为必争之地。其战例有:
1、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兵分五路,其中二路通过高要县境(时未设县)抵达番禺(即今广州)。
2、汉武帝平南越时亦兵分五路,其中三路经过高要到达番禺。
3、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派步骘侵略岭南,步骘先到苍梧郡治诱杀刘表部将吴巨,随后率水军2万顺流而下,在高要峡口与吴巨余部大战一场,尔后攻占番禺。
4、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取广州后,再由广州溯西江经高要及越城岭道北上中原。
5、宋皇 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起义军在侬智高率领下沿西江东下,攻占高要县城.尔后进攻广州。
6、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定广州时兵分2路,一路从大庾岭南下,先占领高要,切断了广州元将何贞的退路,何贞不得不投降。
7、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南海黄萧养率兵万人进攻肇庆,与明军战于羚羊峡口。
8、永历王朝与清廷对抗,高要成为明、清两军反复争夺之地。
古代高要在岭南的军事地位,不亚于韶关。尤其是上古时期,大军通行多走水道,西江可以通过灵渠接通长江流域,因而高要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比韶关更加突出。
三、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高要在历史上不仅是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也是西江流域的水运枢纽及其中下游山区的经济中心。
西江支流众多,广西大部广东西部及部分云贵地区货物均可分别从郁江、柳江、桂江、贺江、南江、新兴江等支流再经高要西江河段抵达佛山、广州,通过新兴江,.再经天堂、春湾山隘,接通漠阳江,也可再经陆道通至高雷等地。
北岭山脚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战国时期,本地与长江流域的楚国已有文化交往。自秦代开凿运河以后,西江成为岭南与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高要也是岭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辐射的地区之一。秦代汉人南迁岭南,多选西江路线。南移军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促进了西江流域的开发,高要由此成为岭南最早置县的区域之一。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设置盐官于高要,与广州并列,成为全国36处盐官之一。直到清代,高要一直是西江流域的盐运中心。东晋南北朝时,大量汉人因避战乱南迁,以高要为中心的西江中下游置县数量增多,高要得以成为地区中心。隋朝高要所在的信安郡人口密度为广东第一,主要因为从越城岭道南移的汉人喜欢定居高要等地,此时高要已是西江中下游山区的经济中心。自唐开发大庾岭道,加之全国经济中心东移,高要在南北交流中的地位下降,但仍不失于两广交流枢纽。
明代是高要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珠三角普遍重视经济作物,所缺粮食往往需从广西调补,高要成为两广粮食转运中心,也是两广与粤西山区货物的集散中心。
明万历年间,因倭寇为患,朝廷独留广州开展对外贸易业务。高要因是两广总督驻地,来此办事的官员、商人增多。外国传教士进入广东传教也需拜见两广总督。明万历十一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肇庆获准建立仙花寺,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座天主教堂。利马窦在肇期间大力介绍西方文化,同时向欧洲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概况,高要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地区之一。
1993年,高要结束了2104年的县治历史,成为岭南重要的工业城市。1994年又重新回归珠三角经济区的怀抱,为高要再现历史的辉煌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未来的高要城市不仅可以继承历史传统,充当前接小珠三角后连粤西和大西南的经济文化枢纽,而且可以凭借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与肇庆联合组成肇(庆)高(要)亚都会区,以呼应穗(广州)港(香港)大都会区的建设,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要立足于穗港澳大“郊区”不单是农业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发展速度最快的往往是大城市的“郊区”(即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