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简介(一)

家乡区县: 晋城市 城区

上党梆子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上党地区很早就有戏曲演唱,众多金元舞台和古老的队戏、院本、琴戏的流传就足以证明。那时也有昆曲和弋阳腔的演出。在晋豫陕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形成后,就有晋城人从那里学回,经过多年与本地民间艺术的碰撞融合,形成了上党梆子。在18世纪中叶,就班社林立,活动频繁。到了18世纪80年代凤台县鸣凤班的建立,已经是拥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的剧种,并形成潞府、州底两个流派。嘉庆、道光年间编演的剧目,有的竟演唱了近200年。 道光年间,潞府派出现了乐意班(俗称十万班),一度闻名遐迩。后来又分成乐意、三义两个流派,旗鼓相当,互争雌雄,州底派则是鸣凤班稳执牛耳。上党地区是上党梆子的一统天下,并且出区演出。19世纪后期,还在冀南和鲁西南,形成了西调和枣梆两个剧种。

上党梆子原来是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剧目之间各不干扰的。

在演出剧目中,80%是上党梆子剧目(现在只演少量皮簧)。梆子唱腔除少量曲牌体外,绝大多数是板腔体。慢板有二性、霸王鞭等;流水板主要是四六,还有一马三箭、四六花腔等;大板可分慢、中、紧、快多种;还有散板、垛板等等。可以表达角色的各种复杂感情。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的风格,善于表现忠奸斗争,多演杨家将、岳家军舍生忘死、保卫祖国的故事。当然,多种花腔也是委宛妩媚,可以充分表达少女情感。

上党昆曲属北昆一支,过去多为官员、文人演出和祭祀神灵。解放后即很少演出。1985年曾将《长生殿》的《惊变》《埋玉》作仿古录像存档。

上党皮簧在上党梆子形成之初演出甚多,《空城计》《战长沙》等都演出近200年。抗日战争前可以说是无班无簧、无日无簧、无人无簧。不少艺人的拿手戏就是皮簧剧目。现在还有《打金枝》经常上演。

上党罗戏和卷戏也都是古老的剧种,解放前都只有几个折子戏演出。伴奏罗戏以唢呐为主,间用笙笛;卷戏无弦乐,以笙笛为主,都有锣、鼓、钹子等打击乐伴奏。现在这两个剧种都已绝迹舞台。1985年仿古录像时,录下了罗戏《打铁》和卷戏《窦老争亲》。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sky_q_1234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1225660.html

秦雅娟(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