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城为高要镇之一,位于高要西北部,西与河台镇相邻,北与广宁县接壤,东与水南镇相接,南与禄步镇相连。宣统《高要县志》载:“今府治西北八十里属漾源都,有乐城墟,相传为乐城县”。伍村永宁寺碑云:“漾源乃古乐城县地,源出太朝山,去郡城九十里,伍村地即其旧址”。故乐城以此而得名。那么历史上的乐城县从何而来,又如何消失?下文对此进行初步考证。
南北朝时期,西江流域人口增加,朝廷多设郡县管治。宋大明三年至八年,析端溪、元溪地,置乐城、宾江等县。乐城县名自此始。后析乐城置悦城、文招县,属晋康郡。隋大业十二年,文招县、悦城县省入乐城县,属信安郡。唐武德五年属南康州。天宝元年,改乐城县为悦城县,属晋康郡。乐城县名自此消失。宋开宝五年,悦城县与晋康县、都城县并入端溪县,属端州。绍兴元年,端溪县为德庆府治。
因此,南北朝时期,今乐城镇有可能为乐城县治,范围远至今德庆县悦城镇等地。后来又从乐城县析出悦城县、文招县,到隋代又合并。唐代县治转向交通更加方便的悦城,并将乐城县改名为悦城县。今伍村则继承乐城县治之名,建乐城圩。此外,在道光年间,乐城圩西五里的罗建村曾发现有晋泰元十九年和宋元嘉九年的墓葬,如不是乐城县治,则如此偏僻之地,怎么可能有这样宏伟的古墓?此亦为乐城圩为乐城县治提供了佐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