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岗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位于茅岗山的南北两面山脚的鱼塘中,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据有关专家考证,茅岗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是广东近江河最大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遗址为长方形,依山临水,靠山一端略高,作居住用,临水一段稍低,作捕捞用。遗址建筑为棚架结构,棚架四壁和上盖均用古树皮和茅草搭盖。
因遗址坐落于鱼塘水底下,长期未能发现。解放后,当地村民在冬季清理塘底淤泥时,挖出大量木桩、木柱、圆木条等物,才得已发现此遗址。1978年10月,广东省博考古专家学者前往茅岗山北山脚鱼塘实地考证,并在112平方米内出土了大量古遗物。分别有木器约100根(件);人类遗骸的顶骨、额骨、眉弓骨、右下颌骨及三枚臼齿;石器有斧、锛、凿、镞、环、球、砺石等60多件;骨器10多件;陶器的釜、罐、盆、纺轮、器物座、圆形饼等20多件;竹蔑编织器、残片、草席残片、蔑绳残段等物件一批;还有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鳄鱼等鱼、兽的骨和牙齿。发现一批渔猎工具和一条45.6米长、2至3米宽、2米多厚的贝、蚌、蚝壳堆积层墙,认定茅岗遗址是广东近江河最大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
根据出土遗物推理,加上宋代周去非《岭外代鉴·延蛮》论述,“浮生江海者,疍也。钦之疍有三:一为鱼疍,善举网垂纶;二为蚝疍,善没水取蚝;三为木疍,善山取材。”茅岗遗址原居民应为其说之鱼疍或蚝疍也。即今天的水上居民。
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为苗、黎族,春秋以后为越族、百越族,岭南称南越族。据此,当年茅岗村民应是南越族。
当年茅岗居民是以捕捞为生,擅编竹制品作生产物品,善纺织以蔽体的勤劳水上居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