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崖沟村的出名是因为“路”。
锡崖沟,一个位于太行山王莽岭山脚下的小村庄,它的故事全部与“路”有关。以前进出村子,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驴道”,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几乎与世隔绝。为了走出大山,锡崖沟人从1962年至1991年历时30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达7.5公里的“挂壁公路”。从此,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锡崖沟精神”名扬全国,并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一个载体。
而今,这条承载着锡崖沟几代人梦想的挂壁公路,随着周边几条公路的陆续修通,其交通功能已逐渐被取代,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新时期下的锡崖沟人观念、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观光农业,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活力,并在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中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无路·驴道·猪壮士
锡崖沟村位于我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与河南省辉县接壤。因传曾为炼锡之地而得名。全村264户,812口人,由17个自然村组成。锡崖沟村四面环山,陵川县志载:“东有马东岭屏障,西有华山阻隔,北有王莽岭险峰,南有青峰围巍巍对峙。四山夹隙之地名曰锡崖沟。因地形险要,无行路之便,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因为没有路,锡崖沟村除了山,便没有其他可以发展的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沟里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苦。沟里的山货运不出去,山外的东西进不来,许多沟里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没进过城,没见过街道,不知道汽车是啥模样。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里,沟里人一年到头靠种地为生,主要种玉米和土豆,人均年收入仅有一二百元,收成好时也只有二三百元。
走出大山成为锡崖沟人共同的梦。1962年秋,时任锡崖沟村党支部书记的董怀跃接过陵川县委、县政府拨付的3000元筑路款,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文亮组织劳力组成筑路队,历时6个月,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之”字形小道。虽然只有胆大的人才敢行走,但总算有了条出山的路。之后,他们又修了一条可以驮运货物的“驴道”。当时,他们试图赶着27头猪出山,但没走几里路就摔死了13头。13头“猪壮士”的惨痛经历,让沟里人对这条“驴道”没有抱太大的信心,走出大山依然是个难题。
狼道·羊窑·挂壁公路
外面的世界是一种沉重的诱惑,“驴道”没有让锡崖沟人轻松走向世界,却给了大家走向世界的希望,此后,锡崖沟人除了种地,就是修路。
1976年,王莽岭山脚下再次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锤声和钢钎声。为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此次锡崖沟人付出的代价是:修路历时两年,花费4万余元。由于工程量太大,仅修了1公里多路,非但人不能行走,反倒将狼引进了村,被村民戏称为“狼道”。
1979年,不服输的锡崖沟人再次举起手中的锤和钢钎,在悬壁峭壁上“抠”路。此次计划开凿1800米长隧道,穿透王莽岭。后经交通部门勘测,此隧洞80年打不透,五代人不受益,且无法排气、排渣、通风、照明,打了30米就被迫停工。废弃的隧洞被村民用来圈羊,即人们所说的“羊窑”。
就在此时,在北京当了5年兵的宋志龙复员回村了。见过山外繁华的世界,再看看自己一贫如洗的家乡,宋志龙心里很不好受。1982年,宋志龙当上了村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在一次党员会上,他提出了“修盘山公路,让汽车进村”的建议。于是,不甘失败的锡崖沟人又开始劈山修路。此次锡崖沟人汲取了“狼道羊窑”的教训,科学合理修路。他们请来工程专家、技术员进行充分测量和论证,制定了沿王莽岭“援崖攀壁,依山就势,顺崖凿洞,螺旋上升”的筑路方案。
锡崖沟关于“路”的故事终于翻开了全新的一页。1991年6月10日,一条长达7.5公里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全线贯通。为了这条路,锡崖沟人从1962年到1991年,历时30年,投资59.6万元,动土石方23万立方米,凿隧道1380米,建石拱桥3座。
随着声声入耳的汽车喇叭声,世世代代居住在王莽岭深处的锡崖沟人终于走出了大山。
路·旅游路·高速路
如今的锡崖沟“路”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让这条“路”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成效。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锡崖沟人的节奏同全山西一样——— 转型、跨越成了大家的共同主题。发展这个主题的关键词是:旅游、高速。
2011年6月29日上午,雨后初霁,锡崖沟村的清新美丽让不知何为“路的困惑”的游客恍若隔世。
在一座三层楼的 “农家宾馆”内,22岁的小老板董川军正和他的父母一起忙着打扫房间、准备饭菜,当天下午将有一个16人的旅游团来此吃饭住宿。
2003年,董川军的父亲承包了村里的一个饭店。董川军高中毕业在太原学了一年多厨艺后,于2009年回到锡崖沟。他和父亲将自家的房子重新翻盖成三层,开起了农家乐。“现在,客源不用愁,房子是自己的,菜也是自己地里种的,成本不高。山里的野蘑菇、土鸡蛋、地皮菜等,客人很喜欢。山里还有野鸡、野兔、野獾什么的,村里人逮着了就会送来。”董川军说,2010年他家开农家乐的收入达五六万元。现在,他一个星期开着车往外跑两趟,主要是到邻近的河南省辉县、新乡市买东西进货。他打算再想点子办出特色,农家乐生意肯定会更红火。
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兼网络部经理李海红介绍,山西兰花集团于2003年接管了王莽岭景区,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和刘秀城4个景点,核心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为了改变交通现状,山西兰花集团投资6900万元打通了2.7公里长的王莽岭隧道,锡崖沟人出山从以前的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十几分钟。因为有了这条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旅游公路,加上当地淳朴的民风、秀美的风光,王莽岭景区锡崖沟挂壁公路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旅游业也成为锡崖沟村的主导产业。
“路通了,锡崖沟可谓‘翻了身’。汽车进村了,生活富裕了,沟里人还可以骑车到外面打工。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如今最低能达到3000多元。”宋志龙说。从1986年至200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对锡崖沟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深有体会。
宋志龙介绍,他从2009年开始,与村里的4户村民以股份制形式,在合作社贷款15万元养殖红鳟鱼,现有鱼苗2万条,饲料从北京购进,一吨饲料的价格八九千元。大点的红鳟鱼论斤卖,每公斤40元;今年由于天旱,红鳟鱼长得较小,论条卖,每条20元,主要销往西安等地。除了养殖红鳟鱼,宋志龙还养有鲤鱼、草鱼,种有近20棵杏树、苹果树和板栗树,家里开的农家乐仅去年收入就达1万元,而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锡崖沟人再次发扬 “锡崖沟精神”。一是实施山桃、山杏全部绿化工程。如今每年3月桃花、杏花开时漫山遍野,非常漂亮。2010年春天,锡崖沟还花25万元建成了100亩甘果核桃园。二是大搞 “四旁”植树,即全村在河道、路旁、荒地、荒坡等地段共栽植杨树、桐树等优质树木5.6万株,人均70株。三是投资60万元,对4个较大的自然村用特有的红石料板进行路面硬化,彻底解决了600多名村民下雨天走泥路或不能走的状况。四是大力实施建沼气池、改厕所、改厨房、改猪圈“一池三改”工程,全村现建成沼气池90户,已全部投入使用,有32户已建卫生户厕。五是创办农家乐。目前村里已建有500余个床位的农家标准小院28户,统一发放了农家小院接待牌和工作证。
另外,锡崖沟村还建成了15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炎炎夏日,走进锡崖沟村,举步可踏青,抬头可赏花,园间可采果,塘边可垂钓、农家可食宿。在党的政策引导下,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怡然自得。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沟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旅游名镇名村、山西省德育教育之地、山西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王莽岭景区锡崖沟挂壁公路也成为罕见的人文景观,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观光旅游、参观学习的重要景点之一。
现在,在王莽岭景区锡崖沟挂壁公路旁,又一条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就是高新(高平至新乡)高速公路。该高速公路在王莽岭景区留有出口,预计今年国庆节前夕开通。“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路修到咱家门口,这下沟里人出山更方便了!”宋志龙说话的兴奋劲儿,让我们看到了这条畅通优质的公路建成后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sky_q_1234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122566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