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嫉妒是大大地受着童年的不幸鼓动的。
一个孩子发觉人家在他面前偏爱他的兄弟姊妹,就养成了嫉妒的习惯。等他进入社会时,他便搜寻那侵害他的不公平。假如真有,他会立刻找到,假如没有,他用想象来创造。这样一个人必然是不快乐的。在朋友心目中成为一个厌物。因为他们不能永远记着去避免他想象之中的轻视。他一开场便相信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终于他的行为把他的信念变成了事实。
还有一种童年的不幸可以产生同样的后果,即是遇到缺乏慈爱的父母。
有几种快乐是一个人天赋的权利,倘被剥夺,必致乖戾与怨恨。
用“比较”的观念去思想。是一个致人死命的习惯。
《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
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