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出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亲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江淹在南朝宋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州郡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等于现在的助理。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随从的官职,关键在于所跟从的主子。泰始二年(466年),江淹当时跟从建平王刘景素于南兖州,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很有希望。 陷狱和陈情
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连累江淹,谎称江淹收受贿赂,江淹因而判罪入狱。江淹在狱中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在陈情书中说:“下官本来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我,我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如果我确实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后来,江淹又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劝谏与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无人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刘景素当时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举兵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流言招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怀恨,七国于是俱毙。殿下不求国家之安,而听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但是刘景素没有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划。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效阮公诗十五首》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然而无用。
元徽二年(474年)适逢南东海太守陆澄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司马柳世隆。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京城建康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诛杀,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职三年后,就脱离刘宋朝廷,去官为民。
再仕·一路升迁
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477年),齐王萧道成听闻江淹的文才,于是应召江淹入仕为官,授以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之职。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江淹又具体分析了五个萧道成必胜、沈攸之必败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胜;宽容而仁恕,二胜;贤能毕力,三胜;民望所归,四胜;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沈攸之志锐而器小,一败;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瓦解,三败;缙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齐高帝萧道成所著的文诏,由江淹负责撰次。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永明四年(486年)复任骁骑将军,朝廷诏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制《祀先农迎送神升歌》及《飨神歌》二章。后来江淹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和御史中丞。
齐明帝萧鸾当宰相时,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说:“您以前当尚书时,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相济能折衷;现在为中丞,足以震肃众多官僚。”江淹答说:“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江淹弹劾了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两人贪赃巨万,立即拘押给廷尉治罪;还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弹劾。江淹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让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内外肃然。齐明帝萧鸾称赞江淹说:“刘宋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
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齐朝初朝廷诏令江淹改造乐章《宋凤皇衔 书伎辞》。
三仕·晚年
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齐帝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城内许多官员和士绅纷纷拿着名片投身于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佩服江淹有远见。此年江淹任职秘书监兼卫尉,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 。此年江淹调迁吏部尚书。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缙绅官僚并不看好萧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脱去官服,秘密投奔萧衍。萧衍授以冠军将军、秘书监之职,不久兼职司徒左长史。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转迁相国右长史。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乃谓子弟曰:“我本来是清贫的官吏,不求富贵,如今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我功名既立,正欲归身田野。”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进封醴陵侯。这时的江淹功成名就,非常满足。
天监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岁,梁武帝萧衍为他身穿素服致哀,礼遇极高,并追谥他为“宪伯”。江淹死后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南岳庄)。江淹的儿子江蒍承继爵位,官至长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萧衍追念江淹的功绩,又封江蒍为吴昌伯。
作品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据《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此足矣”,则有十卷,这是江淹任南朝齐的中书侍郎时的记录。根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了很多作品问世,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时《前集》已经失佚一卷。但是<旧唐书>记载的却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新唐书》与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补充辑录了一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
现存江淹文集已经不是《隋书》记载的《江淹集》和《江淹后集》,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编入《四库全书》的江淹文集,采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考城梁宾根据明朝汪士贤、张溥刊本,和睢州汤斌家钞本参互校订而成的,共四卷。
编入《四部丛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时版本,共十卷。
清朝乾隆年间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现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创作于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这些作品都收录于江淹担任南齐中书侍郎时自行辑录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后的作品在唐朝之后就散失了,具体原因无法稽考,现代学者曹道衡认为是江淹的后期作品质量不佳所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