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动力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各项扶贫工作,狠抓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巩固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成果、实施农村新的“五件实事”等重点工作,特别是根据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村级特色产业扶持等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贫困乡村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三年来,结合省里片区开发,我市共扶持贫困乡村产业项目562个,覆盖农户2万户、6.5万人,以中药材、食用菌、干果经济林的种植业和以养猪、养蚕等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起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经过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我市已有800个百人以下的山庄窝铺从行政区划中消失,通过政府补贴渠道,使3.1万人彻底走出了大山,近三年,共搬迁1.26万人。干部下乡住村取得明显成效。从2011年开始,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帮扶了936个村、5500多个贫困户,已有230多个村提前两年实现到“十二五”期末收入翻番目标。扶贫开发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三年来,我市争取省级以上扶贫资金9632.6万元,市级财政安排766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2500万元,总投入近2亿元,为全市贫困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贫困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陵川县农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3378元增加到2013年的6109元,年均增幅达12.6%;沁水县由2008年的3991元增加到2013年的7932元,年均增幅达14.7%。集中连片贫困乡村年均增幅达15.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早日脱贫
当前,我市贫困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目前我市还有贫困村200个,贫困户35639个,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88712人,占到5.5%,比例虽然不大,但难度非常大,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早日脱贫,我市下一步将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加快贫困乡村发展,确保贫困乡村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
做好精准扶贫这篇新文章。在已经识别好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要尽快完成今年的建档立卡任务,实行专人负责、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精准到户,为实施精准扶贫打好基础。以200个贫困村、8.8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尽快拿出扶持这些对象的规划和方案。动员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台账管理、责任到人、限期脱贫、不脱贫不脱钩。市县两级政府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他们发展产业,达到脱贫的目的。
抓好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扶持。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到2015年结束,按规划,三年共扶持了496个贫困村,通过产业扶持,以达到增收的目的。目前共扶持了334个贫困村,还剩162个,明年将对这162个贫困村进行扶持。在产业扶贫方面,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确实有产业基础的村作为扶持重点,对扶贫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快的项目进行奖补,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好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创优环境,加大投入,搞好服务,完善措施,创新机制,推动全市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使企业在“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的过程中,开拓新的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使贫困乡村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就业增收,形成企业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企业转型和扶贫跨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晋煤、煤运、天泽、山煤,都必须拿出实质性的行动来。
落实好千村万人培训计划。我市将持续动员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加大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和引进人才的力度,以在建档立卡工作中识别出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培训和就业指导,消灭“零就业”家庭。
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移民将在原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坚持“有土安置”的总原则,用足用活土地相关政策,多渠道为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做好服务。在安置形式上,尽量集中安置,特别关注那些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确保他们能“稳得住”。注意培育移民新村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拓宽增收渠道,确保他们“能致富”。
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扶贫工作。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组织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 “点对点”式的对接。继续坚持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扩大包村增收领导干部的范围,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1-2名包村增收干部,3名以上工作队员,实现建档立卡扶贫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动员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