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红头巾妇女在我国3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筑业扮演重要的角色。早年她们从唐山带过来一个陶瓷枕头,一张自己缝的被,身着自己缝的蓝碎花衣、黑裤--红头巾生命中最亲密的物件,构成她们晚年鲜明的形象。她们一开始就带来自己所需的、到了晚年依然坚持,好象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她们无关,她们完全活在自己的历史中。
虽然青春的年岁受尽时代的煎熬,老来却没有一丝怨怼。乐天知命,独立自足,终其一生。社会不欠她们,她们也不要社会超载的爱心。即使许多已接近九旬高龄,她们大多数不接受公共援助金,宁靠捡纸皮和储蓄度日。
三水会馆为了对这些妇女的尊敬,对社会贡献的肯定,由乡亲帮忙,每年都带红头巾们来会馆欢聚,一齐团拜,在会馆备用自助餐,大家庆祝新春佳节。三水会馆也给老人家各一个“红包”,祝她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广东省三水县籍华侨妇女的称谓。她们头戴鲜红头巾,飘洋过海到异域谋生,面对移民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自尊自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自身的生活,也为新加坡的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逐步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红头巾进而成为对三水女人独有的尊称,成为展现华侨妇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词。
直至今时今日,新加坡仍对红头巾称颂有佳,并把它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称为“红头巾精神”。而直至十多年前,这群妇女的故事才渐渐被故乡的人民所提起。2009年,三水区发起寻找全球红头巾的活动,仅仅征集到37名当年红极一时的红头巾。而今天,在这37名老人当中,仅剩104岁的黄苏妹一人健在,并在三水区福利院安享晚年。
记者今日在三水荷花世界景区内看到,曾经是“红头巾”一员的百岁老人黄苏妹,行走方便,耳聪目明。在“红头巾”雕塑群,黄苏妹用颤抖的手抚摸着“红头巾”雕塑,久久地伫立。黄苏妹指着雕塑对记者说,这块红方巾是广东三水妇女的标志饰品,手上握住的竹杆是她们当年用来挑沙石的,脚上穿的是自制旧轮胎皮拖鞋,当年她们或穿梭行走在随风摇晃的手脚架上,或在滚滚沙尘中劳作,从上午7时工作到傍晚5时,这就是当年“红头巾”的写照。
广东三水荷花世界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命名新培育出来的荷花品种为“红头巾”,并雕刻“红头巾”雕塑供游人参观,目的是让后人记住“红头巾”那段海外谋生历史,弘扬“红头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淳朴节俭的精神
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m23.cn/S08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