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书院
本县书院曾有多处,其中影响较大两处。绿野书院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理学大儒张横渠(名载、字子厚)眉县人,在县城(今武功镇)南关外的绿野亭讲学,从学者甚多,后绿野亭即成为授徒讲学之处。明弘治八年,知县宋学通因其地址狭小,故与稍东的葆贞庵互换并重修,定名为绿野书院,请县学训导赵文杰为主讲,一时名声大振。至清末,书院广招生员及历届乡试落榜士子,并按规定名额,对成绩优秀者,发放定量伙食及灯油补贴,鼓励他们学习,以迎接下届乡试。绿野书院自明以来,曾多次修葺。特别是清嘉庆十四年,知县张树勋号召地方士绅,仿照明时式样全面重修了一次。
有邰书院 清康熙五十七年,提学使觉罗逢泰和知县刘铨创建,时称有邰义学,址在县城内(今武功镇)城隍庙南,占地一亩一分。雍正间,知县沈华增修堂舍。乾隆八年(1743),知县杨毓芳因“庭宇湫隘”,将义学迁至县署东(城内大北街路西),又因其字静山,遂改称静山书院。乾隆二十六年(1,知县玛星阿复改称有邰书院。该书院规模仅次于绿野书院,从学者多系附近童生及乡试落榜秀才,经费靠学田和绅商募捐维持,先后有名师康步超、马浚六主持教事。马浚六主讲达31年之久,成名者甚多。嘉庆十四年,知县张树勋改书院为有邰义学,光绪末废义学,其址为劝学所占用。
明时还有“东里书院”及“西麓山房”,前者在县西塬之东故称东里,为明初工部尚书康汝辑读书处;后者在县城西门外西塬之麓,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检讨孙景烈讲学之处,后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