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因境汉江而得名,而汉江在古时候又称作汉水。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境内,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春秋时期楚国置汉中郡(治在今陕西安康市境内),辖域西至今石泉县西。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攻占楚汉中郡,取地六百里,重建汉中郡,以汉水上游(古称沔中及褒中,即如今汉中市勉县)并入,郡治仍设西城(今安康市境内)。至东汉初,郡治移今汉中地,沿称至今。
汉中城垣始建于战国时期。《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汉代对城扩建,约在今汉中市新桥、二道关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汉中郡治由西城迁南郑。隋朝移城,宋代重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大业中,徙郡於故城南,临汉水。即今郡治也。”据考,隋大业二年(606),汉中府城向西南迁二里。《宋史•宁宗记》载:“宋嘉定十二年(1219)十一月乙亥,筑兴元(汉中)府城。”至此,汉中城“三筑两迁”。
综上述,“三筑两迁”是秦国始筑城池(一筑),汉代扩建,东汉时由西城(今安康市境内)迁至今汉中(一迁),隋朝在原址的基础上向西南移城二里(移城必定要新修,这里可理解为“二迁二筑”),宋代汉中府城又重新修砌(三筑)。此后,明、清两代汉中城址及规模基本保持不变,曾10多次维修。今之汉中城自“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起,已逾2463年。汉中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是全国最早的筑城之一。历朝历代均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以至为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命名为:汉。萧何曾形容她的美如天上的银河,始有“天汉”之称。
城市三筑两迁中,南宋古城遗址、清代众多的外籍商务会馆、刘邦行宫、韩信拜将坛、饮马池、斩魏延的虎头桥、民居街巷厅院等,至今还保留着传统风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