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前夕,冯友兰担任了清华校务会议代理主席,北平解放后,把清华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手中。继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以后,冯友兰又在建国后的四十多年里,着力打造了一部更完整、更系统的中国哲学史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共分七册,是冯友兰一生创作的最后里程碑,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晚年定论。这部书的前两册是在六十年代出版的,这是冯友兰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第一次尝试。80年代后,中国摆脱了极左思想的束缚,冯友兰又着手修订前两册和续编后两册,此时的冯友兰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在这部书的最后,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关于最后一个观点,他从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重新理解入手,高度评价了宋儒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的思想,他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采访冯宗璞(冯友兰女儿、著名诗人):中国有一位研究哲学的专家叫范明生,就说冯友兰先生的功绩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我父亲在临终的时候,他说,中国的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长寿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学道理,若无生活经验那是无法理解的,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年过九十的哲学家,只有明朝中叶的站若水,明末清初的孙祺逢,还有当代的世纪哲人冯友兰。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先生与世长辞,一盏智慧的明灯熄灭了。冯友兰辞世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报刊转载了新华社发布的冯先生去世的消息并附先生遗像。同日,,在海峡彼岸,台湾的《中国时报》、《中央日报》、《联合报》也发表了先生去世的消息。此后,《纽约时报》、《欧洲时报》、《欧洲日报》、《读者新闻》纷纷刊登纪念文章,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有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文革”中他曾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加以不公正的批判,身心受到了很大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不顾年迈,用十年时间写成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把余生的精力献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哲人已逝,三松依旧,作为后人,我们对先哲的纪念将常有常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