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带多色釉的陶器,以驳杂斑斓的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为特点,有黄、绿、白、蓝、赭等多种基本釉色。“三彩”的意思是多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 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挑选、舂捣、淘洗、沉演、捏练和陈腐等工艺后,捏制成型,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l000℃左右焙烧,待冷却后,挂以配制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窑焙烧至900℃完成。釉质主要是硅酸铝,呈色剂则在釉料中放入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加入氧化锰成紫色,在这些颜色基础上又可配制成浅黄、赭黑、翠绿、墨绿、褐红、茄紫等色。
它随着 唐代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传入许多国家,据目前所知,先后发现唐三彩的国家有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日本、朝鲜、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特别是这种技术传入日本后,在9至10世纪出现许多仿制唐三彩器物。
乾陵陪葬墓中出土的唐三彩,有各式三彩俑,三彩马、三彩骆驼,三彩生活器皿等。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武士戴盔披甲,马面贴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这些唐三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写实性。人和动物造型无不保持准确的比例关系,看上去形态自然,线条优美,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如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俑,身高在26—28厘米之间的女俑,头部高度在4.5—5.5厘米,头部与体长比例为1:6,如果略去高螺髻部分,实际体高为头部的6.15倍。一般束腰部多在全高的2/3处,即腰部以上占全身的l/3,整个身材显得修长绰约,比例匀称。男捅体形比例大多体高为头部的7倍,除去幞头高出部分,也符合人体比例。
懿德太子墓内出土的ll片玉质哀册很值得注意。哀册,是皇帝陵墓中记述其一生功绩的祭颂文书。据史册记载,隋代以前,陵墓均用竹册。唐代改用玉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