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观归渔
东观是一座道士庙,里面的菩萨甚多,足有七、八个系统。他们毗邻而居,俨然象是大杂院。因该庙座落溱潼镇东头,所以称东观。沿东观围墙外二米处,便是东大湖,一泓清水澄澈见底。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渔人之乐,饶有情趣。
二、院士旧居
“院士”是国家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同时也是一种终身荣誉。在三水大地,在千年古镇溱潼,走出了两位兄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毅。
三、民俗风情馆
站在古色古香的门楼前,品味儿时的屐履所经,探寻古老民俗的历史渊源,任凭麻石老街的遗韵在小巷中悠悠地流淌。民俗风情馆创办于2002年,是利用朱氏民居改建而成的。据《朱氏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早在明朝建文帝时已到溱潼安了家。朱氏民居在200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出于对故土的热爱,特意题写了馆名,门额上金光灿灿的大字显得光彩照人。
穿越历史时空的秦砖汉瓦
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宅仪门
恍若悠然隔世的耕织园
饱含沧桑辛酸的契约馆
五、砖瓦馆
大自然并没有给溱潼以太多的恩赐,只有水和泥,然而这也就够了,水可以滋润生命,泥足以淡定人生。秦汉时期,这里七座大型砖窑,常常昼夜窑火通红,如同北斗七星光耀于茫茫水乡,溱潼也由此得名“七星村”。自此七星窑也就为溱潼撞开了砖瓦历史之门,后经唐、宋、元、明、清,溱潼砖瓦的窑火一直延续至今。生存的压力考量着溱潼窑工的智慧,他们在单体的基础上建成了双连体、三连体、四连体甚至几连体的窑座,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历史的记忆逐渐被吹平时,常常有不大不小的挖掘打开曾经的记载,在“溱潼民俗风情馆”陈列着在溱潼镇地区曾多次挖到古井砖,哪些有着公母榫头的半圆形砖,“东台县志”称此:“属唐代古砖”。然而哪一块是唐砖,哪一块是宋砖,我们这些平常人有点模糊,但它的斑驳厚实的形态,让我们不敢怀疑它们历史的积淀。随着“咕咕隆隆”的机器声,砖瓦也渐渐被灌进水泥墙中,溱潼砖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我们仍能从古民以及那些残砖碎瓦里窥探到溱潼窑业的辉煌。溱潼的粘土经过湖水千百万年的浸制,炼就了柔似水,坚似钢的特性,溱湖人将土从水底捞出,经过汗水浇铸出来的砖瓦,真是色如绿豆青,声如镗锣响,真正印证了那句古语:“瓦缶胜金玉”。令每个窑工的骄傲还有他们生产出的砖头有25种之多:小砖、卡砖、望砖、海模砖、罗底砖、城砖、井砖、板砖等等,瓦有大瓦、小瓦、猫瓦、滴水、简瓦、竹山沟瓦、脊瓦等10多种,他们还根据建筑文化生产泥塑,有用作民宅“保护神”、挡恶避邪的“挡通”、“盾”,有用在偏殿、土地庙等山尖上的装饰兽头,还有用于大庙宇端脊上的吉祥避邪物“鸱吻”。为了美化住宅,一批能工巧匠又雕琢出美奂美伦的砖雕,溱潼砖雕是溱潼窑业文化的又一朵奇葩。
六、麻石老街
路面是用小青砖铺就,一些地方加以麻石。因为当地的人口居住密度较高,所以古镇的巷子都是长而窄形,行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巷子里偶尔随风飘动的小旗帜,让人想起古装电视里的客栈。
八、婚俗馆
千年古镇溱潼的民间婚俗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城市味道,还吸纳了外地习俗,显得五花八门。附近的溱湖俗称"情侣之湖",传说中董永与七仙女见面的鹊仙桥就在这里。溱潼镇精心策划,在千年古槐南侧建成了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婚俗馆,分喜堂和婚俗资料馆两部分。喜堂全部按旧时婚俗设置,大红双喜、彩灯高挂,连新人坐富贵时的糕点、红枣、花生、桂圆等一应俱全。在婚俗资料馆内,则收藏着各种结婚用的道具和各个时期的结婚证书。
九、绿院垂槐
绿院垂槐是座庙宇。庙内拥有十一架梁的大殿,中供千手观音,并砌有“听槐轩”。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和尚在此栽了两棵槐树,两树似有灵性,一棵高屋建瓴,枝条四覆成荫;一棵巍巍参天,绿荫如盖。绿树院由此得名。遗憾的是其中一棵毁于抗战时期,仅存的一棵成了此景的唯一证据。
十、山茶院
山茶院院落不大,周围全是明清建筑,院西侧有花台高出地面约1米,紧依着邻屋一侧山墙,一棵树龄800年高达10米的古山茶树扎根在花台之中。花台前有一古井,井壁有道道凹槽。山茶与古井被列为古溱湖八景之一,名曰“花影清皋”。清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遗有诗句: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花影清皋”是上述诗句的诗名。
十一、契约文书馆
姜堰市千年古镇溱潼又添文化旅游亮点,溱潼古契约文书馆经过两年筹建,近日开始对游人开放。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为古契约文书馆揭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也慕名而至,向溱潼镇捐赠了他珍藏多年的清代乾隆和道光年间契约文书5件。
溱潼古契约文书是2003年该镇发现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献。经南大历史学家指点和专家收集整理,溱潼古契约文书馆现藏各种契约文书1355件,上自明朝万历二十四年,下至20世纪中叶,时间跨度达487年。这批文献较全面地反映了溱潼近4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里下河地区经济法律史及民间风俗提供了佐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