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武山(元山寺)的历史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当地乡民在碣石北郊的山岗(原名圭山)上,建有一小庙,后来乃将小庙迁于现址。原小庙奉“北极玄武,元天上帝”之神像。《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陆丰县志》载叶春及撰文的《新建碣石元武山记》云:“元武,北方之宿,其象龟鳖,有甲,能御侮,故兵家殿之。”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碣石卫总兵建筑碣石卫城时,同时将小庙改建为“玄武庙”。明万历五年(1577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将玄武庙扩建或现存的规模,始称“玄山寺”,居僧礼佛,香火日盛。随着庙宇的扩建和兴旺,“玄武”二字日益深入人心,因可,原之山名(圭山)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忘却,而民间则把山和庙统称为“玄武山”。并有“玄山寺”、“玄武山寺”称谓。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即位后,为避帝讳,改“玄”作“元”,且古时“玄”、“元”二字通用,故此后,有“元武山”,“元武庙”、“元山寺”、“元山祖庙”等称谓。《广东通志》有关记鼗,也有“元武寺”称谓。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住持僧石溪长老主持修建过元山寺。道光十九年(1839年),住持僧别天长老也主持修建过元山寺庙宇。光绪六年(1880年),元山寺庙遭蚁蛀,摇摇欲坠,由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碣石镇总兵李扬升、邓万林与住持蹭释大同募集重建。民国时期也曾维修过。改革开放后,1980年经上级批准,开放玄武山旅游区,1981年重建福星垒塔,1983——1985年完善了元山寺庙宇的修茸,1986年重建玄武山戏台,修复后的元山寺仍保存明清对代的古建筑风貌。
二、元山寺释、道神像同殿之考辨
元山寺原奉祀玄天上帝,《辞海》云: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故有道教的玄天上帝神像安在庙殿之上,向后采,佛教的释加牟尼神像也安在庙殿中,形成道佛两教神像同殿的释、道汇流的寺庙特色。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是古印度迦比罗卫国释加牟尼所创立,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何以出现道佛两教神像在元山寺同殿?究其历史原因:①《辞海》载: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同流。张谌《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般若学各宗,则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②翦伯赞的《中国历史概要》云;道教在元朝受到敌视,佛教得到宽容和笃信。③宋明时代揉合佛、道二家学说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是融进了佛、道两教某些思想的新需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及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支配了整个社会,尤其对佛教影响更大。因而,不但佛教的发展较快,也起到抑制道教的作用。④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与东亚学教授、研究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华裔学者秦家懿女士与现任联邦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教授兼基督教研究所所长、神学家孔汉思(一译“汉斯·昆”)合者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第三章“道:哲学与宗教“【139页】中写道:“道家哲学帮助佛教在中国转化,而道教却被佛教改造了,它接受了佛教生死回的观念,融合了佛教层层洞天和地狱的构思作为因果报应的归依,甚至在其神灵中也容纳进不少佛教神灵和菩萨。这种结合是在民间意识中进行的。”又在第四章“佛与耶:外来的宗教”【201页】中写道:“当汉人统治中国时,儒、道受到优待,而外族当政时,佛教多受礼遇”,“自明、清以降,三教渐渐趋合流,孔子、老子和释伽牢尼同时受到中国人敬奉。”⑤元山寺目宋奉祀“玄天上帝”,至今仍有“武当飞来”题匾。但据考究,元山寺当时没有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士之类)专职供奉,而自明代万历年间己有佛教憎人到元山寺阐教。据《陆丰县志》云:“(碣石)城西桂林有永兴寺废”,候公(继高)“虑无以共僧,”将永兴寺遗田若干,归扩建的元山寺“兀食于僧”。又据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碣石卫总兵侯继高,其母笃信佛教,侯比较孝顺父母,并受母亲信仰佛教思想之影响,而在碣石任职时,扩建元山寺。并支持佛教僧侣居寺阐教,置寺田岁租,养僧礼佛。故佛僧人在元山寺得以衣钵相传至今二十五代。⑥1991年8月笔者曾与香港珠海书院文史系副教授、香港历史学会干事、文学博士萧国健先生到元山寺研究探讨。认为:自明佛教僧人到元山寺阐教以后,僧人们能尊重历史,因“玄武”是兵家信仰的“能御海”之“水神”,又是当地乡民信仰已久之神灵,并能注意佛、道两教关系,因而做到保留道教玄天上帝神像“先来居上”供奉在上,而把佛教释伽牟尼神像以“后来居下”方式,供奉在下,从而形成释、道神像同殿。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历史上、思想上、认识上的影响,加上原寺庙供奉元天上帝,而佛教僧人是后来者,因此,元山寺庙殿中形成奉祀玄天上帝神像居上与释伽牟尼神像居下,道、佛神像同殿的现状。
三、玄武山寺的宗教建筑特色
玄武山以元山古寺为中心,前山有戏台,后山有福星垒塔,形成座北向南的正直线,还有古香道,三台保障碑,四美亭、自得居等建筑,周围还有许多稀奇的大石和旷阔幽静的园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自然风光。
(一)元山古寺
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成现在保留的规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僧房和廓庑等建筑共九十九间,遮阳曲径四通八达,是一组聚集着各种结构和雕塑工艺的古建筑群,呈现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风貌,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工人的高度才能,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这些建筑在空间布局及装饰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浓厚的宗教气氛
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建筑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这种布局旨在烘托庄严、肃穆、神秘的宗教气氛。而元山寺还同时利用了建筑地基不断抬高和室内光线明暗递变来烘托这种宗教气氛。本来,建筑依地势不断上升抬高。这是许多山寺建筑所惯于采用的方法,元山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建筑的整体地基随山势而抬升,而且在整体建筑的内部其他地基也进行了分级抬高。从山门到正殿的神像,共有三处抬升,累计高差达3.66米,这就加深了寺庙神圣,威严的气氛;且中殿和正殿是一整体,中间设有采光空间,拉长了殿门到神像的空间距离,从中殿的门栏到神像之间的距离长达25米;而且,由于离采光空间距离较长,中、正殿内光线亮度由外向内的递减十分明显,到正殿神像时,自然光线达到最暗,这时在昏暗的烛光照映下金身神像反射出神奇的光芒,信徒们到此,神秘、威赫之感油然而生,但位形成下跪而求神灵保佑的行为。
2、具有世俗化
元山寺可说是宗教与迷信,宗教与神话及有关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而共同“保佑终生平安吉利”。供奉在元山寺正殿的主神像有道教的玄天上帝和佛教的释迦牟尼。同时,还有初祖达摩及观音菩萨,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海神天后,以及送子娘娘等。广泛的宗教、神话及迷信内涵。使得具有不同信仰和求拜目的的人都汇集于元山寺,这是元山寺数百年来香火不断的原因之一。
元山寺宗教的世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建筑外表和建筑装饰的世俗化。元山寺的主殿部分采用了当地祠堂的形式,东西配殿则采用当地民居形式。而在建筑装饰上则应用了大量的瓷贴、彩兰和石雕,三者相互结合,使得本来清静、肃穆的宗教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喧闹、世俗。而且在瓷贴、彩绘及石雕的表现内容上也不以宗教的内容为限,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西游记故事,八仙神话、岳飞传、薛刚反唐等等。这些为民众所熟悉的题材使宗教空间具有亲切感,把宗教内涵融化于世俗之中。
3、引入自然景色
宗教活动以静为主。要求空阅相对独立、孤立、清静,而引入自然景色则动静兼有,能摄取大自然及四季的变化和开合、曲折、明暗的格局,使建筑空间具有丰富性。
元山寺建筑空间利用天井与建筑相交织,使整个寺庙具有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和连续性;这种天井的布局,不但加强了建筑空间变化,开合变化的丰富性,形成四通八达,同时利用天并种植观赏植物(如白兰、桂花、角花、大红花)和摆设花坛盆景,将大自然景色引入院落,使庄严、神秘和清静的古刹气氛,与大自然气氛得以调和,尤其山门两侧几株高大的古榕树对建筑空间形成清静优美的环境。
(二)古香道、古戏台
前山宗教环境空间主要有香道、戏台。古元山寺的香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玄武山不很高(海拔高度30多米),而古香道长达200米,宽度4米左右,这样又长又窄的香道利用自然地形逐步抬高,很有气势,且原设计者没有将香道正对元山寺大门,而是向西偏移十米左右,这样,就可以把戏台设在正对山门前的正轴线上,其布局设计是十分合理的。由于元山寺山门并不十分宏伟,如果把这样又长又窄的香道正对山门,不但从比例上显得不协调,也不符合含蓄的原则,更不能把戏台安排在正中位置上。所以,这就使原香道向西偏移的设计恰到好处。
元山寺戏台,位于山门前的正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当地官绅集资重修,把戏台扩建为台面宽五丈二尺左右的大型戏台,并首演正字大戏“三国戏”。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6年仿原型重建,面积比原戏台更大,台面长22米,深16米,造型古朴,气势宏伟,各种木雕石刻,人物花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一工艺精致的古代建筑。
(三)福星垒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而形成了高耸的塔。塔原来多为木结构,到了唐、宋、辽、金时期,便发展到用砖石垒砌,而塔本身的含意一一作为埋藏舍利的神圣之物,也日益淡薄。道教也利用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作为传播道教思想的场所。
玄武山的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当时为福星亭(福星泥塔),内祀文昌圣帝。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邑绅曾樾庭倡议置三层石体福星垒塔,众举当时碣石总兵官泊承升主持筹建。历时七年告成。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1年又仿原型重建。石塔以花岗岩为基座,由优质石块(“古山红石”、“玉清石”、“泉州石”) 砌成,高达18.6米,分三层,精雕细琢,是一座巨型古工艺建筑,无论从历史和现在来看,这一石塔都具有多种功能。
(1)导航引渡:它历来作为海上船舶进入碣石港的导航标志,起着“佛灯引明”的作用。
(2)瞭望敌情:碣石镇历史上是我国南海军事重镇,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公元1560—1570年),常有倭寇(即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荫芽势力或海盗)侵犯碣石,并发生战斗,以后历代都有重兵在此设防,以抗击倭寇。所以,石塔自然成为瞭望敌情的重要场所,这也可能是万历六年总兵侯继高主持修建福星泥塔的原因之一。
(3)登高览景:登福星垒塔南眺碣石镇,碧海万顷,帆影点点,海浪滔滔,素有陆丰八景“碣台观海”之说。俯瞰碣石古城,城垣依稀,榕荫掩映;西望观音岭,山势起伏,一片青翠;东北面还有一片田园风光,炊炯袅袅,道路蜿延,当今的碣石镇,已有十多万人口,高楼林立,尤其夜幕降临,到处灯光闪烁,或是明月映照。登塔远眺,如入梦境。正如古《陆丰竹枝詞》云:“碣石高处一登临,金屿苍茫日耀金,海上蜃楼成五色,泠桑涤忽悟升沉”。
(4)构景功能:玄武山如一只猛虎伏于碣石镇北郊,三面最佳视线范围内皆为微地形起伏的丘陵地貌、福星垒塔高耸于玄武山巅,四周又以古榕为对,具有极好的自然景观效果,使一片寂寞的郊野顿然为之生晖。
(5)宣传场所:石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各为三元宫、文昌殿、魁坦,是对三官神(天、地、水)文昌(主管人世功名利禄,为文人学士之虔信者)和魁星(主文运,为士人所奉祀)的宣扬和崇拜,有宣传道教观点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