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瑟瑟丝绸之路,崴崴雄关漫道,印证着诸朝历代的昌元盛世。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循着四千多年前中国道德始祖老子周游西域,遍及新疆山水,去寻觅新疆的脉络,揭开新疆的面纱,看见她朦胧缥缈,纹理清晰的轮廓,从此,结识了新疆,爱上了新疆,恋上了新疆。
在新疆工作和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秦天祥,也有与此同样的感受。
推出片名:千里疆域诉衷魂 秦天祥
秦天祥,1938年出生于高平市北诗镇西韩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长子,秦天祥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挑水、拾粪、挖矿石、卖水果。然而,童年的艰辛未能抹灭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七岁那年发生的一件小事,深深影响了秦天祥的一生,至今记忆犹新。
秦天祥:当时,我虽然年纪比较小,也不知道这打仗谁对谁不对?谁打谁?但是在大人的引导下?我们那地方八路军经常来往?当时我就知道老人和一些村干部要我们这些小孩们给伤员送水,给伤员端茶,甚至给伤员倒屎倒尿。那时候刘邓大军在我们那个山区活动,刘邓大军的一部分军队在那儿活动,有些伤员就在我们村上,就在我们家里。我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在村干部的指导下,为这些伤员做了些工作。我懂事以后呢?曾经看到有些张贴画,是一些解放军的张贴画,两匹大红马上边坐着两个军人,那时候虽然还不认识字,但是大人说这是刘邓大军照片。因此,我们从小就有这么个美好的印象,刘邓大军是人民的大救星,解放我们全国老百姓做了贡献,我长大以后也要去刘邓大军那里当兵去。
也就是从那时起,“刘邓大军”四个字便深深地刻在了秦天祥的脑海里,也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种子。
抱着远大而美好的志向,高中一毕业,秦天祥便报名参军。那一年,他生平第一次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大都市,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光明大道,开始了自己革命的一生。
入伍不到一年,秦天祥在部队担任文书时就被授于上等兵军衔。这在新兵中是不多见的。但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并未能让他长期留在那座梦寐的大都市。
秦天翔:1958年9月,国家有两个任务需要部队去完成。一个是东南沿海紧张,蒋介石要反功大陆;第二是西藏叛匪叛乱,藏民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下叛乱。当时,这两个任务在我们部队进行了教育,号召大家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一个是要到东南沿海去打仗,第二个到西北去平叛,平息叛乱,我们这个部最后没有争到东南沿海福建前线去,最后到了西北去平叛。
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繁荣,在天津当兵一年后,秦天祥随大部队调到了大西北,这一来就是将近半个世纪。
秦天祥: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值得说:一件事是要刻苦训练,掌握真本领,像我小时候看到的刘邓大军的战士一样,英勇上前线、英勇杀敌,负伤以后也不怕苦,不怕牺牲,想做那样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英雄;第二就是想利用自己有限的文化,来为部队没有文化的战士做点服务。
1985年转业后,秦天祥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为边疆各族人民继续服务。他先后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宣教处处长、自治区普法办副主任。工作期间,他总是虚心向地方干部学习,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提高边疆各族人民的法律常识,他走遍了南北疆的山山岭岭。
秦天祥:在八年的普法过程中,从我思想上是想发挥军队的光荣传统,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虚心向地方学习,在军队是个好样的,在地方也要做个好样的。因此,到了地方,我当处长这八年中,我走遍了天山南北的七十多个县和全部的十五个地州,去进行法律常识的调查、摸底,包括普法教育中的好人好事,典型的调研和材料的整理。
1992年,秦天祥调任自治区人事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 他以身作则,从不以领导干部自居,经常走出机关,走进牧民帐蓬与少数民族老乡交流。
工作中,秦天祥不但注重调查研究,还善于总结经验,先后撰写论文20余篇。他写的《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是消除腐败的关键》一文,入编论文集《走向新世纪》;《党风兼政建设漫议》一文入编《中国跨世纪政革发展文献》一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