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里聚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治理黄河,一直是历朝历代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经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治理,黄河下游决口灾害再没有发生。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黄河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水资源供不应求,下游连年断流,水环境持续恶化、水污染加剧,再加上我们在过去的治理中不注意尊重河流本身的规律,造成了新的生态危机。这一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国斌颇有感触。
冯国斌:我们人与自然的斗争这些年走了些弯路,就是面对自然现象,面对自然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多,对于自然本身的规律,能够让大家遵循,考虑的太少,这是个很大问题,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考虑自然本身的规律,要保证它的生态平衡,保证河流本身的需求。
冯国斌,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水五同学送给母校的一组雕塑,也是他们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做出贡献的纪念。今年4月份,他们100多名同学聚会清华园,纪念毕业40周年,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吟诗赋词,争相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母校的怀念。
冯国斌: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可以说确实够你一生受用。前不久,我们同学聚会,我跟清华的学生讲我们这一生都是党培养的,离开党也就没有我们自己。
大学毕业后,冯国斌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志愿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新疆。
冯国斌:感受最深的是我刚到新疆时,我们去搞铁门关工程,那是塔里木河上的一条支流,叫孔雀河,这条河非常漂亮。她就是沿着山转了一圈,然后我们打了个洞把她截住,就有60米水头,要在这建六台机组。当时中央下决心要建这个电站,就是要满足当地社会和国防基地用电需求,大家就在那里拼命干,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一连几天不休息,站着都想瞌睡。干完活看着电送出去的时候,我们的喜悦,我们的感情才真正到了高潮。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冯国斌在新疆工作了十几年,1981年他经组织同意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从此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黄委组织处、干部处担任领导职务,1989年,他调任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副局长,这使他重操旧业,和水电又打上了交道。
三门峡工程是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它控制黄河流域89%的面积,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1957动工,1960年建成,由于泥沙严重淤积,遂于1964年、1969年进行了两次改建,之后又进行了增建,经过改建的三门峡水库,泄流排沙规模加大了,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令世人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水电站因泥沙磨损不能正常发电,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冯国斌:三门峡电厂由于泥沙磨蚀从1980年起汛期不发电。我们去了以后呢,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电力供应非常紧张,市领导找我们,希望我们汛期能发电,哪怕2万KW也行,4万KW更好,多多益善。在那样形势下,我们研究、考虑到有一台机组要大修,可以缓一下,我们利用它做个试验,让它汛期发电,看机组磨蚀破坏究竟如何,同时也给地方增加了电力,企业也有效益,我们统一了认识后,对试验机组进行了检查和安排了实验项目,然后投入生产,我们冒了一定的风险,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到部领导重视,并列入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在水利部和全国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之后按照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要求,连续几年下来,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1995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感到很欣慰。
1993年初,水利部党组决定调冯国斌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文化大革命中迁至漳河上的岳城水库,后又迁至河北邯郸市并改名至今。1989年,经水利部和河南省政府商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整建制迁往河南郑州。冯国斌上任之时,正赶上该校搬迁和建校的困难时期,他和领导班子、全校师生一道,克服两地办学、边建投边招生的重重困难,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迅速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如今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河南,在全国水利水电系统都很有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