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幕后英雄——张元保(一)

家乡区县: 晋城市 城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带着无数中国人的“飞天梦”,乘“神舟5 号”飞船成功飞上太空。

一年后,当时将杨利伟送上太空的幕后英雄之一——总装备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元保,在北京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说把中国人送上太空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和家乡的记者面对面也是第一次。

张元保:我是晋城高平市城西村人,1951年出生,1969年应征入伍。一看到老乡,我就想起我的小时候,在初中念书的时候,有幸结识了几位老师。和这几个老师打交道后,我就知道什么是人间正道,什么是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能耐。他们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我交学费,甚至交伙食费。我非常感激他们,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就和我的父母一样。有个校长叫李兴华,他曾经到过太原,参加过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回去后给我们讲那些见闻,很有意思,说太原有什么高楼呀,并州路了,柏油路软软乎乎的,像棉花似的。那时候我们就感兴趣,没见过,很好奇。从那时开始,我的心思就想着外面的世界了。还有就是1961年的时候,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驾“东方一号”飞船,成为咱们人类第一个上天的人,我看了这条消息后,确实非常向往太空。

六十年代初,一张少年报上刊登了前苏联的飞船成功飞上太空的报道。这件事深深影响了一个中国少年的一生。当时的张元保,就有一种幻想:从事航天事业,让中国人也圆一回“飞天梦”。

航天城中国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戈壁荒漠深处,在这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这绵延千里的马鬃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入伍后,张元保就是从这儿起步,开始从事国防科技事业的。

张元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里是咱们第一枚火箭上天的地方,也是咱们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地方,还是咱们第一颗通讯同步卫星上天的地方。

1986年3月,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等人联名向党中央提交了标志我国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其中一个领域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正式上马,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又一次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

一次偶然的机遇,国家体检招收飞行员,张元保以其过硬的体能和技能,被选拔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奉献历程,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京期间,张元保同国防航天广大干部及官兵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了紧张而机密的前期工作。

2003年10月15日,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日子。

凌晨1时,发射测试站的测试发射指挥大厅里,参试人员早已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进入八小时的准备程序。

当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出现时,等待在会见室内的任务指挥部、发射指挥部的领导及部分贵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不停地向大家挥手致意,三名航天员与身后巨大的国旗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历史将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因为中国航天史上崭新的一页将在这里抒写、创造。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及时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杨利伟启程之际,作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的张元保,曾在心里默默地说:杨利伟,我们明天北京见。

张元保:我为杨利伟欢呼,为神舟号雀跃,为中华民族自豪,为祖国骄傲,成功和辉煌牵着我的思绪……

在举国上下,为神舟五号顺利升空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默默无闻,为“神舟”梦圆而无私奉献心血和泪水的幕后英雄。

张元保: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子

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

不管春露秋霜

无论冬来夏往

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

任由人们踩踏

因为石子的承受

才有了人走的路

相伴着人生辉煌

……

这是在“神舟五号”按预定计划绕地球飞行14圈安全返回后,张元保激动之余,仅用了15分钟,含着泪写下的一首诗。

秦雅娟(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