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石文化
时间约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它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
尧王城遗址
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的支洪远曾率领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勘探,文化层分三层:第一层,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含有方格纹、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文化层厚约3.7米,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仰韶文化,自从1959年庙底沟遗址被发掘后才搞清楚。1959年,在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它是叠压在仰韶层的上面,并且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性质,因此把它定为龙山早期,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这个类型的遗存。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都以手制为主,不见轮制的痕迹,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极少见;器物颇多大型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是龙山文化中较早的一种遗存,因此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
淄博龙山文化古址城
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因为这里原为古城(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所以当地群众又称“东城顶”。
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
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单孔扁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钵、石凿、石镰、石矛。石器均为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制作精致。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
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
除新近发现的4300年前的古城墙外,在发掘区内还发现了4300年前龙山时期房址20座、灰坑500多个、窑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并出土各类陶、石、骨、蚌质地的出土遗物近千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队长梁长合研究员认为,近几年的发掘,对于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青岛胶南龙山文化遗址
胶南史以“东国名地”著称,文化灿烂。截止1987年,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9处:宝山乡向阳、大张八、隐珠乡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胶南镇小尧、张家楼乡河头、纪家店子、上疃、琅琊镇东皂户、营前、营后、藏南乡高戈庄、崖上、塔山乡西寺、驼沟、张家大庄、井戈庄、海青乡甲旺墩、市美乡西茶沟;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胶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些遗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铲、石刀、石镞、陶◆、陶罐、陶杯、玉环、泥质镂孔高足杯和蛋壳陶杯残部等。海青龙山陶器以黑陶闻名,但它同样拥有红陶和白陶。龙山黑陶有多种器形,制作方法多样,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器壁薄、器形精美、表面黑色磨光。许多黑陶是轮制或手制而成,最后用拍子和砧进行精加工。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易成春海青龙山文化黑陶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种远古时代的生活、祭祀用品,发现了它不同寻常的美,一种带有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艺术品。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齐长城
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2012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已经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滕国故城
滕国故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滕城村,国家AA级景区。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