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桥乡,今位于揭东县地都镇军民村附近一带,是由潮汕纪姓始祖纪恩(元宠公)所创。创乡时村前造石桥一座,命名为下纪桥,因此得名纪桥乡。相传“建屋五十余间,置田二百亩”,但几今两次灾难与波折现在早已经已湮没不在了。
元朝末年(1341年—1368年),潮汕人民对元朝的暴政深恶痛绝,纷纷揭竿而起。当时,潮汕纪姓五世祖纪汝成,也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各路抗元武装队伍中,海阳县彩塘吴子安部,有一位使元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就是纪汝成。在战斗中,纪汝成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堪称先锋,使元兵闻风丧胆。可惜由于寡不敌众,这次“三阳之乱”最终以失败告终。至正十二年吴子安部被元兵镇压后,纪汝成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捕,流浪四方。居住在纪桥乡的纪氏宗亲,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为防元兵的诛杀清乡,作了有计划的分散,离开了纪桥乡,散居潮汕各地,这是潮汕纪姓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徒。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纪汝成才得与家人团聚。可惜历代统治者对“三阳兵乱”的起事者恨之入骨,就连潮汕纪姓后人,对五世祖纪汝成曾参与“三阳兵乱”,也多有避讳。直至现今纪汝成才得于昭雪,虽不能能说是民族英雄,但也是叱咤风云勇猛果敢的一代抗元英烈。因为历代纪氏族人对此事多有避讳,所以至今即使是当地官埭人对这段历史也少有人知晓。
另一使纪桥乡完全湮没至是,被称潮汕史上最持久的官司。随着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明朝初年,原在蓬洲都鸥汀背纪厝避难的纪氏族人,部分迁回纪桥乡居住。记载由纪处士(六世)带领返回纪桥乡定居。明朝万历年间,纪大材(十二世),私卖祖山给薛莫二姓,致使因祖山祖墓之争,与邻村薛陇结仇,引起械斗,并提起诉讼。因当时纪姓后裔不敌薛姓权贵,官司败诉,纪桥乡散乡,纪姓后裔不得不逃离纪桥乡,部分人迁回官埭合族而居。纪姓人家咽不下这口气,从此,每逢潮州知府换人,便提起诉讼。明崇祯12年,潮州府终于判定,祖山祖墓归还纪姓,田地仍给薛姓。此时,纪姓人家合族会宗,重修祖墓,并呈潮州府备案。崇祯12年(1639年)12月20日,勒石建碑,“以断豪恶兼并之据”。
几今灾难与波折纪桥乡最终荡然无存,可以说这也是之前纪恩创乡所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想看到。然而历史却常常出现“沉东京,浮南澳”,这样的事情。因为纪桥乡的散乡,却没想到加速汕头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使澄海县出现一个官埭。之前,官埭可以说是人烟稀少,水天茫茫,只有一些咸田塭与草寮,更多的是附近村民用来埋葬死人的乱坟岗。散乡后纪姓人家曾住过于鸥汀背纪厝,但族人多地又少。元末明初先后在机学祖(纪辛六)、南皋公(纪宽洪)的带领下,纪姓族人开始陆续南迁官埭创乡。至清乾隆初年,官埭头、洋边、官埭尾、新乡、夏桂埔(内)、李厝塭墘、坑田、周厝塭(内)、纪厝葛南、纪厝葛北、合仔寮、坑沟、林厝塭、海香埠、南碧埠、东合、东塭、妈宫脚、虾寮、金港纪社、吴潭、高埕、陇下、公婆爷、南畔寮、合仔墘 、公合、苦栋寮、南山、合仔等,这些以纪姓人为主体的村出现了,便布了今天龙湖区龙祥、新津、珠池三镇(街道),竟纪氏祠堂就多达二十多座。当年纪姓人家只不过被迫迁离纪桥乡,后创立了官埭(今龙祥、新津、珠池一带),可今天却成为潮汕地区最大纪姓族居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