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带你走进阿育王塔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提起 阿育王塔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哪里的景点,它是连云港的一个景点,阿育王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花果山进山处的大村水库旁,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它的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 1974年在维修施工过程中,从塔心柱下还发现了石函、金棺、很相、佛牙等30余件文物,对研究北宋佛教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有重要价值。

     阿育王塔,座落在代县城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始建于隋仁寿元  ,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

     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阿育王塔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

     附塔顶原饰有小嘛塔,现已不存。下面为一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各面转角处有砖砌依柱,柱上配置阑额斗。四个斜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各辟圆拱门,单檐布瓦顶。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4层楼阁式,残高33米。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檐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杪五铺作斗以托椽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柱上亦为双杪五铺作斗,各铺作均出60°斜,1~3层柱头之间只用阑额一层。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砖砌出内胎,略加刻制,然后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顶层为陡峻的八角攒尖,檐下在阑额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头相交。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阿育王塔可以来连云港或者是咨询我喔!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124693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5126470.html

 

vision泡沫(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