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家乡区县: 延安市宝塔区

延安,古称肤施、高奴、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简称“延”,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旗县五谷城乡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乡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北部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占全区总面积72%;南部以黄土塬沟壑为主,占总面积19%;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西部子午岭,南北走向,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是高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东部黄龙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岭)海拔1788.7米;中部劳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黄龙山和劳山统称为梁山山脉,形成延安地区地形的骨架。

居住

延安自古为边陲要地,为了避免战乱,当地人民多喜穴居,久而成习。建国后,城乡居民依然多住窑洞,少有居住房屋者。70年代末,城镇居住条件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新建的各式房屋、薄壳以至四五层的楼房逐年增多。但在广大农村,人们仍以居住窑洞为主。延安的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之分,土窑洞最早,多系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然后开挖而成。这种窑洞省工省料,自己动手开挖,因而早年多数人家都住土窑洞。少数有钱人家,为了使窑面更加坚实和整洁美观,有用砖、石砌面的,人们称之为“接口窑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的方便,渐由高山向缓坡移居,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修筑起大量的石窑或砖窑洞,于是形成了今日一层层、一排排的窑洞群。
窑洞较之普通平房,不仅坚固耐久,而且有冬暖夏凉的最大特点。窑洞的空间,通常为1丈2尺宽,2丈余至3丈深。除少数上窑洞有小门、顶窗者外,绝大多数皆为大门大窗,宽敞明亮。窑洞门窗做工精细,窗格多做成各种图案,丰富多采。窑洞内部布置更有特色,许多家户掌炕后边有一平台,可放箱子和被褥。炕上铺着用高粱桔编织的满炕席,据说这种席于比苇席柔软。用石板砌成的案板与锅台相连,专为擀杂面用。蛤蟆口灶火与炕相通,冬天可烧炕取暖。花红柳绿的炕围子配合着各样新式家具,真有陕北农家新气象。
服饰民国初年除极少数商人富户、地方乡绅有以“洋布”为料,身穿长袍短褂者外,大多数平民百姓衣着皆以当地自产土布为主。男子夏季着白衫,春秋夹袄套坎肩,冬天紧身棉袄棉裤,天气特冷时再加一件不上面料的白板老羊皮袄。一年四季,头上经常勒着一条白毛巾(俗称“羊肚子手巾”),把结挽在前额,热天可以擦汗,冷天用来防寒,腰间还喜欢系一条宽布腰带,贴身穿件红布绣花裹肚。赤脚穿布底遍纳鞋。妇女们则多穿中式带襟衣衫和中式裤,系腰裙、扎腿带、绣花鞋。男女有别,各具特色,乡土打扮,朴素大方。
公务人员穿制服,有地位的乡绅戴礼帽,柱“文明棍”,一些太太小姐穿旗袍。
陕北工农红军在延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打土豪、分田地,地主不敢再在人前夸耀。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各类物资缺乏,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更加剧了人们生活的困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延安人的衣着几乎全部成了土布料衫裤,只是干部职工多穿中山服式样,群众仍穿中式便服罢了。在衣着服饰不断改进更新的同时,男女发式多年来也在演变。男人从清末的辫子到民国年间的光头、平头,发展到分头、背头、圆头,今日之青年已喜留长发。妇女则从单辫、发髻逐步趋向剪发、双辫、烫发、披肩长发等多种式样。变化最大的是过去人们均不甚注重修饰打扮,而今日不仅要求衣着华丽、色彩鲜艳,不少青年女性还戴上了耳环、项链,并且涂口红,着意化妆,引人注目。
饮食延安素称“小米之乡”,小米含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谷类中为最多。延安所产之米,大致可分为谷米(即小米)、黄米(即糜子米)、软米(有粘性的糜米)、酒谷米(粘性谷米)等数种,谷米可蒸干饭,熬米汤;黄米可捞捞饭,蒸黄馍;软米和酒谷米都可蒸糕,做稠酒。
过去延安人对饭食要求不高,平素除了吃米饭而外,也经常吃玉米馍、洋芋擦之类。家境贫寒的,甚至熬瓜煮菜也算一顿饭,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才吃好一点荞面饴饹、油糕、白馍、饺子一类饭食。至于菜肴,平日极其简单,多是洋芋、白菜、豆角、粉条等熬上半锅,每人一碗。吃肉虽说不多,可是一旦吃起来就得割上几斤,饱餐一顿。冬春季节,家家户户腌几缸酸白菜,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
中国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延安多数群众的饮食也在逐步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变化尤为显著。人们吃饭,细粮(白面、大米)比例已较前大大提高,城市人口早将熬菜改为炒菜,一般每餐二菜,讲究点的是四菜一汤。农村也不再以熬瓜煮菜胡乱充饥,而是顿顿有主食了。逢年过节或是喜庆宴会,从前讲究吃“八碗”,一定要有烧肉、酥肉和炖肉、丸子之类的菜肴。如今却是肥肉很少有人吃,设宴至少16道菜(8个下酒、8个就饭)和1个汤。不仅有猪、牛、羊肉,还有鸡、鱼,甚至海味。宴席上喝酒,以前只要有散装白酒就行,到70年代讲究瓶装白酒和葡萄酒,80年代后还有啤酒和桔汁一类的清凉饮料。
除了家常饭食,延安的地方风味小吃如凉粉、果馅、火烧、枣糕等等,多已恢复,并且从外地传入面皮、油旋、豆腐脑之类,使品种更加繁多。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号古墓葬——轩辕黄帝陵(5A)、宝塔山景区(4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4A)、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延安国家森林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有枣园革命旧址(4A)、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南泥湾、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等,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被授予“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称号。2012年延安全市年接待中外游客人次已突破2000万。2013年,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验收。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陕北秧歌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sogerdm(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