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投入开发,是中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二、名称由来
大庆油田是在1959年9月20日喷油的,当时正值建国十周年前夕,为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故名大庆。
三、发展历史
1953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的深入考察, 经过3年的普查,发现了许多有利于证明松辽盆地蕴藏油气的证据。
在1959年9月26日上午,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附近,地质部松辽石油勘察的“松基三井”钻出了工业油源。因为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为了记念这个日子,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根据欧阳钦的提议,作出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
1960年初,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申请,调集全国数万石油职工以及大庆石油会战急需的3万新增劳动力(由当年年初解放军转业官兵解决)会师大庆,展开了“石油大会战”。因此大庆市的人口组成较黑龙江省其他地区较为丰富,除初期由各省市调入的职工及解放军转业官兵外还有后来的无法返城的下乡知识青年被调入大庆油田。由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担任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组长。
1960年6月1日,首列满载大庆原油的21节油罐车组成的铁路列车从萨尔图站开车运往锦西第五炼油厂。
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先后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快速上产,并勘探准备了一批可开发的新油田,为1976年原油产量跨上5000万吨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1964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突破1千万吨,全年实际加工原油814.9万吨,四种主要石油产品(即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产量437万吨,占当年石油产品销售量的88.3%(即石油产品自给率)。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
1965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23万吨,全年实际加工原油突破1000万吨,四种主要石油产品产量617万吨,产品收率提高到56.9%,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石油产品的自给率达到100%,石油产品的合格率也达到100%。大庆油田1964年年产量为625万吨,1965年年产量为834万吨,1966年年产量达到1060万吨。
197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石油生产供应的可能,决定挤出一定数量的石油打进国际市场。对于大庆原油向日本试销,周恩来指示:“向日本出口一百万吨石油的事,一定要办好,水份不能高,要合乎标准。外交部要掌握政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石油出口,千万不能看作小事。”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决定选择了热心中日友好事业的木村一三组团三次来北京商谈出口事宜。
1973年4月10日,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向日本出口大庆原油100万吨的合同。这也是中国原油首次对外出口。根据周恩来指示,大庆原油对日出口由国家计委统一抓总,由外贸部牵头,外交部、燃化部、交通部、中联部参加,联席会议决定在大连寺儿沟原油专用码头新建容纳原油6万立方米的储罐,增加从储罐到船边的输油泵房能力,并准备好加热装置(大庆原油必须保持35摄氏度以上,否则会凝固)及其他相应设施。1973年5月15日中午12时20分,日本出光石油公司“三雄丸”油轮停靠上大连油码头。经过14小时30分钟原油装船,首次将大庆原油对外出口。
1976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庆油田连续27年(1976年至2002年)稳产5000万吨后,又连续10年稳产超过4000万吨(2003年至2012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