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木偶戏
在临高县,人们在闲暇之余最喜欢谈论的就是临高木偶戏了。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演出时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主要唱腔“阿罗哈”和“朗叹”,用临高语演唱,伴奏以双锁呐为主。
临高木偶戏原来的木偶,只有拳头般大小,造型也不大讲究,1979年以后,对木偶进行了改进,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人为主,时而以偶为主,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许多地区演出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是,海南岛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表演技巧】
人偶互补———临高人偶戏表演技巧。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在偶的相对位置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或情绪。如脸露笑容,则示心情高兴;如瞪眼睛,则示愤怒或痴呆等。坐下时,演员在偶间适当的位置内翘起二郎腿,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表示人物洋洋得意的情态。临高人偶戏演员王忠、王明亮最擅长此技。在一些神话剧中,演员将偶向高处或远处抛,几个空翻后站立另一个地方,以示剧中人物的“能耐”。
打虎功———临高人偶戏武生表演特技。一人左手操纵虎头,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纵偶,一手拿棍(或不操纵木偶),相互对搏。此特技表演可归纳为追、闪、扑、擒、持、踢、打七功。“追”即虎追人;“闪”即人转身躲避如闪电;“扑”即虎向人扑来;“擒”即人迅速将棍子压住虎脖子;“持”即虎反过头来咬住棍子,双方难解难分;“踢”即人飞腿踢虎,虎翻在地;“打”即人用棍子击打老虎。
晃“牛耳”———临高人偶戏杂角表演技巧。“牛耳”即帽翅。人偶配合造型后,演员借助手腕的力量,使剧中知县黑纱帽的一边“牛耳”不断摇晃,以表现剧中人风流得意的神态。老艺人许永青擅用此技。
斩金刚链———临高人偶戏表演特有的形式。多在中原与番邦交战时运用。表演时,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条绳子(代金刚链)将舞台分为两半,双方兵马各在左右进退,一般不能逾越绳子的另一边。在激烈的锣鼓介和伴奏音乐声中,表演各种武打动作,场面气氛热烈、紧张。最后,中原方斩断“金刚链”,表示战胜;番邦兵则败逃。
拱手作揖———临高人偶戏表演身段。演员过位时,同类、同僚之间(如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彼此一定要互相拱手,女性侧腰,男性胸前,躬身作揖。
跺脚———临高人偶戏表演程式。凡一方用唱腔教训或愤怒指责另一方时,唱至唱段最后一拍,必用右脚重重一跺。演员跺脚须合节奏,脚一跺下,过门音乐即起。
【人偶戏脸谱】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脚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一般地说,红脸、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一般地说,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
【临高县人偶剧团】
临高县人偶剧团是唯一一支“正规军”,从演员阵容到综合实力,明显要比民营剧团高出一筹。王范是该团团长,他向记者介绍了临高人偶戏的一些情况。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一直非常喜爱看。人偶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除了在本县演出,还在儋州、定安、澄迈、琼海、屯昌、海口等讲临语的地方演出。临高县人偶剧团成立于1961年,除了上演一些传统剧目以外,还排演过多台现代戏。这些年里,临高县人偶剧团所走过的路可谓坎坎坷坷,1965年该团被取缔,人员大都回家务农。1978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又获准恢复,重新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近年来演出剧目200多个,其中,《海花》、《闹钟爷爷》于1981年赴京演出,获演出奖;《莲花仙子》于1992年进京参加汇演,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而1983年至1988年间,共有约6年的时间剧团人员没有工资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剧团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理顺关系,找准市场定位。王范团长说,人偶剧团在很多方面也在大胆改革,每年都要推出3~5个新剧目。每场正式演出前,利用演员化妆时间,还要加演大约50分钟的小节目,请歌手演唱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当记者问道害不害怕与民营剧团竞争时,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有着广大观众,他们会根据需要邀请不同的剧团前往演出。县人偶剧团从演员、音响、剧目到木偶制作,都是最好的,他们不害怕竞争。
临高木偶戏是临高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好,来临高旅游可不要错过看一场木偶戏哦,不然会留下很大的遗憾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