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碗脱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团”、“脱”、“秃”,音节相似,故有多名。我本人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来,象征团团圆圆! ,
起源:碗团是石勒发明的。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从离石左国城派大将石勒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军粮供应成了大问题。军士就把荞麦磨碎后熬成粥喝。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士兵就把碗内的荞面扒下来抓食。有人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团切成条,随便撒了一些盐,吃完把剩下的一块切条,泼了些枣醋、蒜泥、姜末、葱花,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让军士饱尝,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在民间得以流传。
制作: 材料主要是荞面。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勺碗为宜。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团。
食用: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少许,待葱发黄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
柳林碗团甲天下,这样说真的是名副其实,毫无夸张。在外面,虽然也可以可以尝到碗团,但是柳林碗团的那种味道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在太原,曾经和同学一起出去吃,但是根本食之无味,于是我会自豪的说:有机会一定带你吃吃我们柳林的碗团。
柳林碗团大多以小型饭店或小推车为主来进行销售,在旧街道或者小吃街经常可以看到一辆勤勤恳恳的三轮车,好多浅底广口碗,还有卖碗团的老爷爷,很瘦,但是很慈祥,动作麻利而从容,周身透出一股山里人特有的恬淡与淳朴的气息来。吃过的人都会赞不绝口。
或许是有乡结吧, 真的感觉柳林的碗团才是最最正宗的,我深信不疑,正如汾酒必须在汾阳酿造才有滋味,只有在晋祠产的大米才有那种 独 特 的 清香,宁化府的醋唯独在太原才能酿得纯粹一样。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风味,这,确实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cl1993
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zcldsyx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99326516.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