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尉迟恭相关的故事

家乡区县: 山西省神池县

      尉迟恭在老家鄯阳(隋炀帝时神池一部分属鄯阳)石竭峪乡智能庄(今废),父母双亡,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后来投奔鄯阳县(时平鲁一部分属鄯阳)下木界村(今平鲁县)舅父家,在一个村铁匠炉当了学徒。学徒将满,尉迟恭为自己打了一条水磨钢鞭,当时最重的钢鞭不过七节,他的钢鞭打成九节。(后来尉迟恭当了唐朝的鄂国公,人们为纪念他,把这个铁匠铺的所在地叫做“鞭家店”)。

      尉迟恭来到一个打谷场上,场上正好有一颗碾庄稼的碌碡,与人怄气不成,便拿碌碡出气,口中念念有词:“如若我尉迟恭能把这颗碌碡打断,将来我就定有做公侯的福份,照住碌碡,一鞭打去,碌碡破成两半,一半留场,一半飞去,后人就把这个村叫做碌碡村。这时临近的司马泊村中,出现了一匹“海马”,不但糟蹋庄稼,而且踢伤人畜,村人捕捉不住,奈何不得。尉迟恭血气方刚单身去捉“海马”。“海马”性烈,尉迟恭性更烈。尉迟恭一手抓住“海马”的鬃毛,一手揽住岸边的一棵柳树,那匹“海马”左转了三遍,右转了三遍,也没有把尉迟恭摔下马来,“海马”喘着粗气,暂时被尉迟恭擒住制服,再一看那棵大柳树也被扭成了麻花。直到如今,这里的柳树拧着身子长,据说就是这个缘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改司马珀为“金龙”池,并建鄂国公祠于池畔。海马绕着大柳树转了几个圈儿,见入不了水中,不由性起,震天一嘶,四蹄腾空,马带人,人拽马,一跃早出二里多远,落脚的地方,后来有个村子叫“跻庄”。马依然狂蹦乱跳,又飞身一跃,着地的那儿,后来也有了人家,村名叫“马跳庄”,这些地方至今属朔州管辖。海马一跻一跳之后,尉迟恭信马前行,驰到山阴境内,海马完全驯服了。尉迟恭信马由缰,行到现在平鲁、朔县间的一座山下,不知谁把一付马鞍丢弃在地上,被在海马身上,好像定做的一样,又合身,又威武。来到了今偏关县的南堡子村附近的一座山脚下的一个土梁上,又在梁前拾得一条肚带,于是鞍马具备。后人就把尉迟恭得马鞍的山叫成“马鞍山”,得马肚带的梁叫成“马肚带梁”。尉迟恭投奔马邑(隋代神池一部分属马邑)人刘武周,在刘武周帐下任偏将,打造军械。尉迟恭在鄯阳(今神池)西海子畔的五连山下,瞅准一个去处(今神池铁炉窊村),就建起了“兵工厂”。后人就把今神池西五里的山叫做“铁炉山”,山下的村子叫成铁炉窊。一天,尉迟恭从铁炉窊山下的军械厂出发,信马南行,想到鄯阳最高的山峰磨天岭看有无铁矿,来到一个小山村,人乏马渴,想找点水饮饮马,恰好,有个青年汉子在井台绞水,尉迟恭叫青年汉子帮帮忙,谁知这青年汉子是个“楞头青”,不但不帮忙,连水桶也不借给。尉迟恭火了,用劲把井口一搬,就把井搬倒,水流出来让马喝了个痛快。于是硬有了搬井一说,流传下来慢慢演变成今天神池县太平庄乡板井村。

电子商务郭智婷(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