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已有书院,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潭阳(今陆丰潭西镇)人林雷焕于法岫山(又称法留山)东麓建书院一所(院名不详,后废),原址在今箖投围水库之内。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提学使魏校在碣石建有清明书院和桂林书院,在东海滘(今东海镇)的圭山建蒙馆(以教识字为主)一间。据史料记载,宋代更有方邦基、林干、郭安仁、应兴祥、余梦璜、林履中、陈建中等多位邑人考中进士,可谓地灵人杰,文风久盛。
“政教合一”体制下的教育事业
我国自隋汤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进士科实行科举制度开始,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止,整个科举制度持续了1300年。这种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以“忠君尊孔”为宗旨,实行教育的考试制度与选拔官员的选举制度殊途同归的“政教合一”体制。历朝统治者均明令“百姓子弟经明行修”,求“府县安治”,广行教化,以维护封建的统治。而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学子,也以“学而优则士”,进入仕途为主要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取向。在这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体制下,县的教育行政工作由知县直接掌管,不设专管学政的机构,学校体系包括县学(学宫)、书院和书塾(含义学、私塾)。清代县学的主要职责是办理春秋祭孔习礼及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晋拔事宜,书院重在讲习考课诸事,书塾以“识字知文、启蒙人生”为基本出发点,承担启蒙教学任务。县学的教谕、训导和书院的掌教、主讲来自举人、廪生、贡生等;义学的学师和私塾的塾师多来自秀才、贡生以及民间未及第的儒生等,有些私塾也聘用有名望的举人、廪生、贡生等任教。
由于陆丰地处南海之滨,清代县属各地屡遭海寇山贼侵扰,生产力低,人民生活既不安定,文化教育发展也较缓慢。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陆丰置县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之前,这一百多年间,有可考的,陆丰先后仅设1所学宫、3所书院、9处义学和多间私塾。
一、县 学
明、清两代,府学、州学、县学都是地方官学,统称儒学。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坊廊、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设立县学。县学是一种半政半学的教育组织,执行科举制度的基层职能机构。由知县直接管理劝学、兴学、督学等学政,同时,县衙内还设有礼房,掌岁科考试等职,胥吏和役差由知县聘用。县学设学宫(俗称孔庙),负责科举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工作,在学宫中置训导署司职。训导署设训导或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其时,县衙职官,凡有品级的均由朝廷选派,训导、教谕虽未入流(未定品级),也由省任命。殆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教谕定为正八品,训导定为从八品。陆丰置县时只设训导一员,至道光年间设教谕、训导各一员。陆丰县首任训导系廪生李祖銏(潮州府嘉应州人),雍正十年(1732年)到任。县学的教谕、训导均食官俸,其时训导的俸银每年支银40两,役食13两3钱。
清代陆丰县学宫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系陆丰首任知县黄煌主持修建,地址在县城东门内(今市粮食局内)。学宫内建有先师庙(正殿)五楹,东西两庑五楹;正殿之前为戟门,戟门之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又前为泮池泮桥,池外为棂星门。正殿之东为明伦堂,后为崇圣祠 ,祠后为尊经阁。正殿之西为训导公廨 ( 官署)。道光十六年(1836年),陆丰知县凌斐然迁建学宫于原基之西,适当城内之中。
学宫又是生员(秀才)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当时,凡童生经童试(每年一次,由知县主考)中第者(即生员),必须入县学肆业,至下一期新生(新入学的生员,称为附生)入学为止。按清制,县学配学额。陆丰县之学额,设廪膳生员(即廪生,童试成绩名列前茅的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即增生,成绩比廪生次者)二十名,岁取文童十名,武童八名,科取文童十名。学宫置有学田,土名灯光寺北门外,地一段连田一区,共五十七亩。学宫的教学工作由教谕或训导执掌,其教学内容专治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分科设教,并攻读《圣谕广训》、《御制训饬士子文》等时文书籍。
二、书 院
我国创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书院是培养考取秀才、贡生人才之所,在整个学校体系中处于培养儒士的中枢基地位置。书院设有掌教,后称山长,主管书院行政;设主讲席,教授学生;设值年首士,掌管书院经费。其教学内容,以研究儒学经典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般讲授“四书”、“五经”、“律赋”、“史学”、“策论”等内容,即以先王之道、名家之说、历朝郡国兴衰利弊等教授生童。清代陆丰有书院三间,即龙山书院、圭山书院和甲秀书院。
龙山书院 是现陆丰龙山中学之前身,位于今东海镇之龙山南麓,为清乾隆七年(1742年)陆丰知县陈冠世建置。山上嘉树罗植,风景秀丽,“龙山烟树”是陆丰八景之一,龙山书院向有“陆丰最高学府”之称。该书院聘名师掌教,乾隆年间,曾聘东海滘德高望重的举人黄佳祥等为主讲,其诲人不倦,谆谆善诱,深得诸生钦敬。乾隆十年(1745年),陆丰知县王之正常亲临书院为诸生讲学课艺,一时文风大振。王知县曾购松苗三万株,遍植于龙山,并撰有《金龙山种树记》一文以记其盛。书院置有学田三处:一是三溪额租二百零六石八斗;一是许狮湖额租九十五石;一是石碓头额租七石。
嘉庆七年(1802年),龙山书院为飓风毁坏。嘉庆廿五年(1820年),县令傅碧莱修之,惠潮兵备夏公(名待考)更院名为“培英书院”,后制府阮公(名待考)来陆阅兵,命复原名。光绪五年(1879年),陆丰知县徐赓陛发出《筹修龙山书院示》,提倡集民力修治校舍。不久,筹集银千余两,延工缮治,是年五月落成,有一堂、廿一室、三厨,旋即延师开学,龙山之麓,书声琅琅。徐知县还亲撰《重修龙山书院》一文,勒石以勉励县民。又写《示陆丰县龙山书院诸生》一文,并与其所著《近思录》一书送书院,勉励诸生刻苦求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创“新学”,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至此龙山书院已具有一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名弛岭东,桃李满天下。清代陆丰的举人、秀才多出于此,为陆丰造就了不少人才。
圭山书院 现为陆丰东海镇东风小学。初是蒙馆,设一教室,招生十多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秋,立为“圭山书院 ”。道光年间,陆丰县吉康都(今陆河县)举人彭衍台曾在此任掌教。咸丰辛酉年(1861年),陆丰知县徐云樵重修书院(今东海镇东风小学存有《重修陆丰县圭山书院记》的碑文),并聘请本县孝廉黄观澜(今陆丰大安镇石寨人,道光二十六年举人)为书院主讲。徐知县还利用假日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日盛,院貌焕然一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创新学,圭山书院改为西小学。
甲秀书院 甲秀书院在甲子北门内,擎天石畔,文昌庙西面 , 现 为甲子第一初级中学校址。清嘉庆十年(1805年),省制宪那彦成,因公来甲子视察,认为甲子虽是地处海隅偏僻之地,但民风淳朴,尚习礼仪,不可不厚意加以栽培。于是自己带头拿出一部分薪俸,并着令绅士殷户捐资兴建书院,合力共成美举。时乡贤张凤锵(举人,曾任潮阳县教谕),辞官在家,他家道清贫,但安贫达命,以诗文自乐,倡办教育。兴建书院,正是其夙愿。他以一银元之微薄捐资,带头建起书院,并主持院政。嘉庆十二年(1807年)冬,书院落成。后由吴视察(吴俊,俗称吴道台)以美称“甲秀书院”命名,与待渡山上“甲秀楼”相辉映,并赐匾“怀我好音”,张挂在书院入门处(该匾在抗日战争时期甲子沦陷时遗失)。
该书院为三进土木建筑,中厅是教师讲学上课之地,东西有厢房,每厢有房十间,是学生住宿及自修之所,后厅是客厅与教师宿舍。书院的教师,聘请县内外有真才实学者或有功名者担任。书院招收的学生,是甲子各社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之后的学童,经考试合格录入书院,再由主讲(老师)讲授经书等的内容意义,并指导作文、写诗。
甲秀书院之设立,使甲子教育水平提高一步,文风大振,历年陆丰生员参加乡试,甲秀书院的学子,成绩多有名列前茅者。至宣统二年(1910年)甲秀书院才改为甲子高等小学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