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四野遍布,奇峰仙窟,神奇迷离,尤其是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太蓬山最为引人注目。太蓬山古时叫做大蓬山,又名绥山,自隋唐以来便与峨眉齐名,始称“蜀北名山”。在隋朝的中国地图上已标有“太蓬山”。太蓬山位居营山十景之首,又因其山势奇特,峰峦叠障,云烟袅袅,状若蓬莱,故又享有“太蓬仙境”之美誉。
太蓬山除了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遗有古刹五座和自唐代以来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在悬崖绝壁上或幽静丛林中,与题龛造像融为一体的洞府迭出。在这些从多的洞府中,尤以透明岩最为著名。
透明岩 它是太蓬山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山势奇峭,风光独特,历代许多墨客骚人都曾在此留题作赋。在透明岩北端石壁也就是入口处有唐代知事任惠琳隶书的“透明岩”三个石刻大字,至今犹存。透明岩有两大特点:一是它有一个巨大的穿岩石穴,径直穿过山腹,长约数十米,两端透明,一眼望穿,洞自西透东,西边为一深壑,东面出口约1.5米下即系绝壁,在此视野开阔,可远及百里外的城郭田畴和俯视山前晶莹明澈的消水河,但早晚却又不同,一派清幽之感,“透明岩”也因此而得名。在洞口的石壁上刻有一副对联“有门无门是为佛门,是洞非洞自成仙洞”,寓意释道都可在此兼修。洞高三公尺左右,洞内广阔,洞前有两个双龙池,山泉经岩隙注入池内,变幻为黄黑二水,泾渭分明,终年不涸。由于洞穴相连,前后贯通,又名穿岩洞。相传周成王时葛由等十二人在此飞升,留下了“飞仙桥”的胜迹。它的另一特点是环岩四壁全为各种石刻,主要有摩岩造像、佛教经典、碑记、诗词、游记等。其中,唐宋时期的摩岩造像有56龛,又有长约600米,面积200米的历代摩崖石刻63幅,其中唐代8幅,五代1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2幅。题刻的仅几厘米。在众多的石刻题记中,以楷书最多,字径最大的1.2米,最小的仅几厘米。在众多的石刻题记中,最能引起史学家和游人兴趣的当属唐代石刻《安禄山题龛》。石刻全文如下:
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坚相摧,四蛇所过,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心愿,上为帝王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