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梵音里的得道庵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一位捷胜籍的友人向我说起他家乡有一处“地拓三弓,却萃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的庵寺,名叫得道庵。从此,得道庵的梵音、绿林、灵岩便在我心中构筑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得道庵位于距离捷胜镇郊区二公里外,当地人称为“海岸第一山”的山腰上,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叫“云山寺” 又有“胜地灵岩”之雅称。清代光绪三十二年,住持遇缘禅师扩建庵寺时,易名为“得道庵”。得道庵为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朱槛飞檐,典雅庄严,是汕尾地区有名的古刹。
春天雨后的一个上午,空气清新怡人,日光融融。我和友人从汕尾市区驱车前往捷胜得道庵。一路上,望着汕捷公路两侧的山村楼房和田园风光,心境格外舒畅。车行20多分钟就到了得道庵的山脚下。透过车窗遥望,处于绿色山峦中的得道庵依稀可见。车子沿着弯曲的水泥山路行走,几分钟后,停在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友人说:“到了。”我们下车后,但见面前有一个上书“慈云悲海”的大门,拾阶而上,满山遍野的荔枝、桃树、李树等果树尽情地翻动着绿色的波浪,座落在山坳里的得道庵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漫步在“曲径通幽”的石板路上,右边约1米处,几株荔枝树下有一条小桥,流水从桥下淙淙流过,这是得道庵“八景”之一的“虹桥捷步”。如今香客旅客一般不从桥上经过,据说只有神佛才会在桥上信步。左边山壁有一块书写“点头”二字的巨石,刻有诗句:“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颇有意思。一会儿,我们就来到庵前“莲池印月”的地方,只见一道清冽的细流从名叫“壁涧流泉”处缓缓地流入池中,绿水中央有一尊约4米高的观世音像,池中波光荡漾,锦鳞游泳;它的四周翠柳盎然,小鸟飞鸣。伴着庵内传来的清晰悦耳的梵乐,让我不禁想起了南宋杨万里《小池》里的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绕过莲池,就到得道庵的殿门前。大门上方有一横匾,题刻“得道庵”三个镶金大字,门两旁撰写着一副“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的对联,字体苍劲浑厚。进了庵内,香烟缭绕,梵音袅袅。前殿奉设阿弥陀佛和关圣等尊像;后殿奉设释迦牟尼佛、琉璃光佛和千手观音诸尊佛像。殿内雕像精巧,神态各异。我们跟庵里的刘居土打了招呼后,通过殿内一扇小门,就到号称“海岸第一山”的半山腰处了。只见山势高耸,怪石嶙峋,绿林恣意,沿着陡峭山崖攀行10多米,见有一块形似小船的奇石,这就是得道庵名闻遐迩的“石船泛陆”,上筑有亭式瓦篷,下设系船舨。先贤有语:“日月林荫婆娑,如绿波荡漾。举步跨舨扶梯而上,飘然间宛若置身慈航。”传说中的“石船泛陆”是神仙经常会聚,奕棋呤诗对答,汲取“仙井盘空”之泉水烹茗的地方。如今 “仙井盘空” 的井底仍终年不涸,僧人在它的四周建上了栏杆。
我们沿着崎岖山间小路,约行了10米,见有一块刻有“护国镇海”的巨石,再往上攀行20多分钟,就到了“海岸第一山”的云山。站在山顶上,阳光灿烂,山风吹拂,风光无限。回望得道庵已隐匿在绿林翠色里,远望东南是辽阔的大海,渔船在海上行驶,海鸟在上空翱翔,景色秀丽,我以为用“满眼风光多闪灼”来形容此情此景最为恰到好处。但友人告诉我,这里是捷胜八景之一的“云山曙色”。如果我们能在早上来这里观看日出,或许能观赏到唐人杜审言所描写的“云霞出海曙…睛光转绿苹…”的美景,又“有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是啊,若能目睹一轮朝阳慢慢拉开夜幕,从涨红了脸的海平面上冉冉升腾,又能倾听到庵寺的钟声梵乐,那该是一番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一会儿后,我们沿着来路又回到得道庵的殿内,热情好客的刘居士特意到“壁涧流泉”处取水,泡茶招待我们。据说饮了这里的山泉所泡之茶,可治病消灾,益寿延年。刘居士对我们谈起佛教的慈悲、包容、救济众生,大勇、大智、大仁的思想,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或如孙中山所言“如果我们处处够遵循佛陀的教导,我们必将能为世界赢得和平和安宁”。刘居士还介绍说,近几年来得道庵坚持贯彻落实捷胜镇委“旅游旺镇”的战略思路,在镇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积极筹集资金600多万元,铺设了上山近5公里水泥路道,还扩建增建了近2000平方米庵殿庙宇,使庵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该庵已成为本地区宗教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刘居士想留我们在庵里吃斋菜,但我们因事要赶回汕尾市区,只好跟他告别了。走出庵门口时,拂面而来的春风,轻柔暖和似乎与别处的没有一丝毫的不同,但这来自佛门净士的,却给我一种特别的感动,让我隐约能倾听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低语。在这满山绿林弥漫着梵音的得道庵里,我深深地感悟到,原来平凡的生命也能活得如此平和快乐。
游观了得道庵后,我仿佛感觉到心中的图画竟然微妙地动了起来:有跳跃的阳光、袅袅的梵音、翻动的绿林,亲切又美丽,或许这是心灵抵挡不了的一种美丽的遐思……

小小智(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