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出乎意料,在大山深处,在梅江蜿蜒百里的中段,会有这么一处神奇之所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说,一下就把我们的脚步深深吸引。
这是怎样一座古村?其实光是这古村的名字便让人颇费思量。寒信!名字一点也不像地名,却与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名字谐音,这之间可能会有什么联系吗?于是,关于寒信村名字的由来有了种种传说与猜测。
一种传说,寒信峡,即为韩信峡!寒信村,当为韩信村!这种传说赋予了乡人美好的祈愿在其中,他们认为,在寒信村居住的萧何的后代借助韩信大将军的守护,难怪可以繁衍如斯!
——不能确定是哪一年,有几个读书人溯游至此,但见梅江浩浩荡荡,宽阔如洋,鱼虾逐浪,岸边榕树逶迤,香樟溢华,风光旖旎,更有前方深潭漩流,巨礁横立,气势磅礴,雄峻、巍峨的两座大山——将军山、旗形山(乃合“狮象把门”之象),一如将军昂立,一如旌旗招展,及其之间一道鸿沟巨峡挟持着滔滔奔涌的梅江水轰然东去,他们不禁欢叹:此地之险要,若有韩信将军把关,万夫莫开也!韩信峡遂叫了开来,峡下之深潭也相应叫了韩信潭。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口头文化渐被淡忘,后来的南来北往人,匆匆过峡,并没有太多人感悟峡之“将军威武”,他们只感到这峡之逼仄、浪之湍急、水之寒气逼人,于是,韩信峡渐渐失了本意,峡之“韩”意渐淡,“寒”意渐浓。
持这一说法的人,依据的是清同治13年修的《雩都县志》中雩都县地图中赫然标有“韩信峡”。遗憾的是,同这本县志的文字中有三五处出现了“寒信峡”,并无第二个“韩信峡”名字出现。
细细读《雩都县志·山川》中关于“寒信峡”来历的记载:“寒信峡,县东北六十里。夹峙两边,汉水(注:即今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再查古汉语辞典,知:信,即讯。于是,寒信之名便有了完整的来龙去脉:每年年底,这峡中最先变冷,发出天寒的讯号,于是得“寒讯峡”、“寒信峡”之名。
其实,历史已然淹没于岁月长河中,真实与虚幻也本在一线之间。名字本就是一个符号而已,过多地追究名字的缘由,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可以肯定的是,古村的繁荣不会因为叫了寒信而陡然衰弱,古村的古朴也不会因为叫了韩信而忽然奢华。
在寒信村,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在这里没有断裂,文化在这里没有蛰息。在寒信村,这个聚落着大片古建筑系统的村落,因为完整地积聚着一个宗族的丰饶历史,多彩地展示着中国乡土生活环境,而显得不同凡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