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路,在民国二十年代初时,邑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为“模范起信’’拆筑汕尾港二、三马路时,还是一片海沙滩,为私营船厂、杉寮聚集的地方。大马路的成形历史不长,应该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东邻海军码头,西至广场路(二中埔),这一带的沙滩上才陆续为造船、水运、搭蛡、搬运、短途、日杂、糖专、交电、百货、食出、水出、绿园、水产、港务、海关、边防、手工业联社、红卫大队、搬运医诊所、水产品拍卖场、水产品加工场、水产制冰厂等国家、集体办公、仓库和门市云集的路道,成为当年渔业后勤保障供应的一处重要的地方,此路在六十年代初逐渐建设而成。
民初未形成大马路之前均为滨海沙坝,从东社岸线往西社算起,这里尽是私营的船厂、杉寮、桐油灰作坊、染网作坊、石锚作坊及其旺船用草、铁钉加工、日杂陶瓷棚寮会聚之地,船厂计有黎妈铁、郑志盛、王九併、魏成、柯木论、颜乌芳、魏娘治、阿用、翁寿、颜松来、阿有、彭潭来、洪鑫、老尾有、基围、城有、阿中、泗时隆等十几家私人造船厂。所谓“船厂”,厂房系用拆下的旧船板象围寨般插成,里面仅搭建“双斜水”的棚寮厝办公,造船工场大多为露天作业,其作为“上排”之用的海底泥(俗称乖土),均在屿仔岛附近大坣脚和凤飞山下新港咀口的海滩挖取,现在只有品清湖的水景山附近海滩才有。当时主要是木船修造,小至舢板艇,大到虾船、鸟鵶、盐船。为造船提供木材的商家,这里还有颜炳南、李妈泼等十几家“杉寮”,其中“永裕丰”还兼营山草、陶瓷,其它全部都是木材经营兼代客锯木的商家。昔时汕尾港没有什么锯木机械,锯木全部采用人工方式,即搭“X”字木架,一人在上“拖”一人在下“拉”;修造船只极需修补材料,这里还有黄木荣、许仁赠、许仁香等十几家生产桐油灰作坊,专供渔船修造填漏补隙之“桐油灰”;为使渔刚坚固耐海水腐蚀,代渔民染网的还有钟城钦等染网工坊,昔时为渔民染网所煮的是“涩卤”全部系用茨榔(又称莨薯,是一种广东特色块状植物,专供于染网和染布之染料汁原料)、油甘树皮、槐树皮等装入特制的陶瓮铁锅,用以慢火熬成的染料。
大马路由于地处海边码头之“地利”和商家聚集之“人和”等有利因素,成为凭借不同时节的有利风向,吸引了来自粤、闽、桂、琼、浙以及港、澳、台等地的渔船和货轮前来汕尾港靠泊交易,其境况当年甚为壮观。据云,昔时泊港的船只各具特色,如潮汕的船只其船头是涂红的,民间谓之“红头船”,福建船的船头涂绿的,民间又谓“绿头船”。来自台湾的船大多涂白底的,而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渔船的船身则涂上黑色,民问根据其色状又谓之“乌槽船”。昔时的轮船其高耸的烟囱冒着乌烟,噪音特别大,一开动就响个不停,因那时没有内燃机,仍用蒸汽机,只有不断地烧煤炭,机器才能发动,老百姓见状谓之“火船”。这些据说是外国人过时的“火船”,在清末民初却由香港转卖到中国沿海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尾港常泊大小渔船、货船1000—2000艘,每年吞吐货运量在5万吨以上。水上运输业是昔时“小香港”汕尾的一个亮点,历来为粤东地区外贸进出口的两大口岸(汕头和汕尾)之一。由于水运费用低、经济效益好,汕尾港口物资几乎全靠水运。汕尾进出口商行密布二马路,他们都是上盘行和富商大户,资金足,批量大,与各地大商埠都有联庄、联号经营,行情信息灵通,曾经垄断了汕尾港,及从汕尾进货的海陆丰各主要圩镇的市场。如汕尾的“泰昌行”曾用大量白银与香港“美孚行”作押,承包煤油销售,垄断了海陆丰以及惠来县的煤油市场,其它从香港输入的棉布、百货、西药、洋杂等也在汕尾有较大的行口,其中的“上盘行”也操纵市场。“汕尾蛋”驰名香港,昔时成兴街蛋行云集,全部采用“广州湾大竹箩”包装,每箩称一件,可装鸡蛋2000粒(鸭蛋1300粒),咸鸭蛋则用木桶或木箱装运。每艘货轮可装300多件,每月至少开20多航次,相传每年销香港蛋品达20多万件,占当时香港蛋品市场销售总额50%以上,曾一度操纵着香港蛋品价格行情,垄断了香港蛋品市场。“汕尾蛋”在港澳和东南亚一带享有声誉很高,出口香港为最大宗,常年出口量约1.5万吨,最高的1968年为3.7万吨。1986年出口香港14263吨,创汇5516万美元。港商也把汕尾集中坨盐仓作为他们的“第二仓库”,销售亦占香港市场一半。汕尾港的水产品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5000多吨、七十年代为23000吨到八十年代建市前为43200多吨,历来居全省比较重要的地位。这里出产的玻璃鱿(尺鱿)、金钩虾米、大地、鲍鱼、石斑、蚝脯、明虾脯、紫菜、霉香黄花(金龙鱼)等极受香港市场青睐。汕尾港距香港81海里,仅几小时的船运便可到达,所以生猪、菜牛、“三鸟”、蛋品及蔬菜的保鲜保活度优于其它港口。1935年,汕尾水运业的船只进一步发展,沿海及内河运输日见繁忙。据资料云:民国后期,汕尾港有私营530吨位的机动驳船3艘,有1000多吨位的木帆船100艘,沿海运行里程500海里,内河运航300海里。时有3条主要航线,即广州线、汕头线、香港线,广汕两线主要运载原盐、杂货,香港线则人货混载。内河运输,主要是通过人工肩挑.用脚力把东涌、品清等地的原盐,挑到船坞集中,然后装上“舢板船”,河运经沙港、高螺、潭西、东海、大安直至河田卸货,返载大安圩山货入汕尾港。这条内河运输线从上个世纪初至五十年代船只往返繁忙,商贸流通相当活跃。由于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少、占地少的优点,特别适宜承担大宗货物、散货和危险品的远距离运输是实现国内外贸易货物交流的良好途径,汕尾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航运业,1950年交通部广州港务局在汕尾设办事处,1951年汕头海关在汕尾设分关,同年建立边防检查站,管理汕尾港航运和外贸口岸业务,1957年汕尾港办改建为省交通厅航运局汕尾港务所(后又扩建为汕尾港务管理局),汕尾镇也曾设有海员俱乐部、水上公社、水上派出所,也设有水运诊所,与搬运诊所、盐民诊所堪称汕尾港三大工人诊所。
水产公司和水产品拍卖场在这条路居有重要地位。1950年4月,广东省水产企业公司首次在汕尾港组建了汕尾鱼市场和汕尾渔业供销站,开展水产品交易的管理和购销业务,组织渔需品物资供应。1955年汕尾水产办事处被评为全国水产先进单位,1958年在汕尾成立了海丰县水产管理局。1960年汕尾建成粤东第一座水产制冰厂,日产冰15吨,冷藏300吨/次,急冻20吨/日,为汕尾港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相应设立索缆厂、木材供应站,免税进口两人合抱的坤甸木、柚木、杉木堆放在水产品拍卖场附近保证渔用木材供应。
地处这条路的红卫大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全国有点名气,鲜为人知的是这深海渔民的籍贯,他们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移民汕尾港从事深海捕捞作业的“水上居民”,其籍贯就有二国四省十八县之说,即中国、越南两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4省(区),18县是指省内东莞、宝安、中山、番禺、顺德、台山、阳江、电白、遂溪、湛江、海康、徐闻等。昔时他们拥有自家的拖船,如林厝、黎厝的拖船,何厝索鮕船以及冯厝虾艇,全部泊在西社海面上,为汕尾渔港发展作出了贡献。1969年夏,越南民主共和国驻广州领事馆领事陈平访问了汕尾红卫大队,并赠送纪念品和胡志明著作。1983年1月20日,国家农牧渔业副部长、国家水产局局长孟宪德在省水产厅副厅长杨永汉陪同下前来红卫大队调研。198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国内动态清样》2932期《汕尾渔港把渔船拆价包给渔民,渔业生产腾飞,争论也由而起》一文批示,肯定了红卫大队经济联合体的做法。1986年5月15日,全国沿海10省、市、区海洋处长莅临汕尾参观指导,听取了汕尾镇委和红卫管区“深入改革,完善经济联合体”的经验介绍。
在人文方面,大马路亦值得介绍,大马路附近的码头街的柴炭铺系抗战时期曾生东纵司令部秘密交通站旧址。昔时汕尾港没有一所正式的影剧院,五十年代只有在二马路云泉茶楼对面搭建简易棚寮式的影剧院。六十年代初择址大马路,1963年汕尾镇政府组织该院领导成员刘友明等前往湛江地区考察电影院,请了汕尾籍在冶金设计院的余銮经工程师设计,最后改由刘友明负责造型设计,高级工程师陈世平负责结构设计,当年为了体现西方意大利批荡的外墙效果,刘友明等四处寻找一种黄色的粗海沙,几乎走遍全县各个海滩,终于在遮浪找到了理想的粗黄海沙,电影院终于从63年动工至64年竣工,同时还请汕尾籍广州美术学院曾洪流教授挥笔题写“汕尾影剧院”五个字。大马路由于近海,民国后期的“关部巷”亦在附近,清康熙24年(1685年)粤海关设立后,汕尾由于外贸活跃,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设置“关税铺”(正税口)于这里,其位置在“仙鼎公司”后面附近,故此便有“关部巷”老地名至今。其实清代的关部巷就在现三马路关帝庙后面红光后巷的巷道,民国初期的海关关部就在东社前卫三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