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有300多千米的海岸线,有富饶的渔场和港湾。早在商朝初期便有疍家渔民在这里捕鱼、生息衍繁。他们“以舟为家,以渔为生”,由于长期处在海上生活的特殊环境,所以便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生活习俗。
海陆丰的疍家渔民在衣着服饰上极有特点,男人一般用黑布裹住头部,身穿棕色粗布圆挂衣,宽裤。女子则穿蓝黑或者青蓝二色缀成的圆襟上衣,以银制饰物装饰头部或手脚。
疍民以捕鱼为生。以前捕鱼一般都是一家一船独立作业。男子用麻丝网捕鱼,妻子老幼在船上拣鱼补网。疍民的渔船上都置有妈祖神位,或贴有符纸,桅杆上贴有“一路顺风”、“鱼虾满载”等吉祥语。新渔船造好后,要禀告神明,并选择良辰吉日下海。新渔船第一次下海不管捕到多少鱼,都要拿到市上卖掉,叫“掠有卖”。春节后,第一次下海捕鱼,一般也要拿到市场卖掉。渔民禁忌捕白吴鱼(海豚),认为这是神鱼,捕之不吉。捕到大海龟,一般也都放走。
疍民由于生活在船上,在生活小节上有着独特的“清规戒律”,比如舀汤的汤匙不得倒伏,不准穿鞋登船,说话时非常忌说与“沉”字同音的字眼。渔船上吃鱼类忌将鱼身翻转,鱼吃完一边之后,只能将鱼骨挑开,然后吃另一边。船头严禁坐人,也不准践踏,妇女不准操作驾船。
疍民的婚嫁仪式均在船上进行,“哭”和“唱”是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新娘出嫁前一晚,娘家必须“哭嫁”,并且有姐妹、亲戚朋友“伴哭”,大家对着出嫁女,一边哭泣,一边唱歌,母亲要唱出对女儿的关怀及其良好的家教;女儿则以声声呼唤,倾诉着对慈母依依不舍的报效之情。迎娶之日,女家的船先驶开一处海,男家船就张灯结彩,唱着《麻船歌》驶到女家的船去娶亲。这时,两船靠近开始对歌,男家船上两位妇人向着女家船上唱“船杆抽起下一镖”等喜庆渔歌,女家船上两位老妇人作对歌,唱“新娘生好兼青春”(注:“生好”即“漂亮”)等赞美渔歌,新郎唱“这枝好花兄爱摘”,新娘唱“手拈金扇缀君来”,然后合唱“是阮二人唔甘嫌”(注:“唔甘嫌”即“不嫌弃”)。这时,亲朋好友的渔船靠拢在旁,听渔歌凑热闹。对歌完毕,由“好命妈”(丈夫健在,多儿女的老渔妇)牵新娘过船,由子孙多的长辈(男子)执桨,由新郎父亲掌舵,载至男方的船上成亲。
疍民过年的习俗大体与陆上汉民相同。不过以前也有一些突出的“例规”,即从年初一起,要由家里的妇女扮成乞丐,出外乞讨“发财粿”。只见她们头顶银钗,挽高髻,项悬银项链,耳摇金坠,手套玉镯,身穿深蓝色或浅蓝色的剪接“大龟衫”和宽黑裤,赤着脚,挨家挨户地呼唤着:“阿婆阿姆,有请分给发财粿。”场面十分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渔民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疍民原来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旧时的“船屋”以及那些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旧俗,连同渔家的苦难日子,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