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西秦戏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西秦戏,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自甘肃有西秦腔随商旅活动辗转传入汕尾,与本地民间艺术相结合而自立门户的。西秦戏形成以后,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再加上演员们不断学习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来丰富自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西秦戏的道白讲桂林宫话,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唱腔以正线为本腔,兼唱西皮、二簧,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粗细兼工,舞美简朴。内容以《封神榜》、《东周列传》、《颂传》等神话及传记为主

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西秦戏传人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一说明代崇桢年间,甘肃一带的李自成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

西秦戏植根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西秦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戏脚色分"打面行

西秦戏
西秦戏

"、"打头行"、"网辫行"、"旗军行"几种,"打面行"包括红面、乌面、丑等;"打头行"包括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等;"网辫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军行"包括乌军、红军等。西秦戏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戏",《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等,《回窑》、《葛嫩娘》、《秦香莲》、《赵氏孤儿》、《游西湖》等剧目也深受观众欢迎。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器,"武畔"主要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

西秦戏,源远流长。陕西田益荣先生在《秦腔史探源》中说,明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同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挚友)来广州做官,带了个西秦腔班子,经江西流入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地区扎根,与当地民间艺术、语言结合,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

小小智(2014-11-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