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感市老城区西门外,一条弯弯曲曲的老街尽头,有一座古石拱桥掩映在树木杂草之中,这就是孝感城现存历史最老的建筑物——西湖桥。
西湖桥因孝感城西的一个湖泊而得名,据传说的故事推算,建成时间应早于宋代,但根据确切史料记载,西湖桥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一四三九年),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
西湖桥建在交通要道上,是德安府(安陆)、应城、云梦等地商旅南来北往和本县西北乡农民进城的必经之路。由于长期频繁的使用和自然灾害的侵蚀,西湖桥至清末民初已损毁严重,破败不堪。1926年,县城富商刘祥盛等领衔捐资重建,让西湖桥焕发新颜,乃留存至今。
西湖桥洞为半圆拱形,过去桥下水清澈时,桥的倒影与水上桥洞合为一体,恰似一轮美丽的满月。西湖桥头曾修有楼阁式牌楼,横额刻有“帝子停骖”四个大字,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离桥不远处,立有“宋太祖沽酒处”石碑一块。据清《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览》载:“宋太祖徽时游于此,□喝,索酒,姥曰:‘槯禁甚严,此私酿也,密之’,与之金,不受,太祖受命后,特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年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梦)来到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已是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推车寻至西湖桥头一酒家,急欲充饥御寒。然而,酒家已经打烊,饭菜俱空。又因年岁饥馑,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热情而聪明的店主取客人运载的莲藕作原料,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仅剩的两张豆油皮抹过面糊浆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的筒片,经油炸烹制。少许,店主便将一盘香喷喷的“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日:“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十多年后的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使赵匡胤一跃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明代时,孝感进一步扩建了西湖桥和酒楼,清乾隆年间,还在西湖桥头立了一块“宋太祖沽酒处”的大石碑。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
迄今,西湖桥古迹犹存,儿时见过的桥头牌楼和“宋太祖沽酒处”石碑则不知去向。桥上护栏残缺,桥面石块破损,桥孔处多块石头已松动滑落,桥身满布大小窟窿。桥旁边长满杂草野树,桥下流淌着污水,水岸倾倒着不少垃圾。这桥甭说文化价值,连起码的使用功能也岌岌可危矣。仿套古代诗人崔颢写的七律《黄鹤楼》来咏叹如今的西湖桥吧:昔人已推小车去,此地空余西湖桥。小车一去不复返,河水千载空滔滔。城西历历稀疏树,枯草凄凄鹦鹉跑。日暮乡关何处美?烟波桥上使人焦!
2008年,西湖桥终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孝感人,希望西湖桥的现状能有迅速改观。建议彻底改造西湖桥周边区域,修缮西湖桥,恢复桥头牌楼和石碑;疏浚西门壕沟,保证西湖桥下水流清洁欢畅。沿沟渠边植树种草,建台阶、小道和景观小品等;重开“西湖酒馆”,把西湖桥两头的西门外正街改造成明清式的仿古建筑一条街,街面重铺条石,街边房屋楼上民居,楼下商铺,重现“金西门”的繁荣景象。把此地建设成为介绍孝感历史文化的重要长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