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全国兴起了一股汽车制造热潮,在一片“柳州也要制造汽车”的呼声中,柳州的汽车产业开始蹒跚起步。一方面,派技术人员到全国各汽车厂考察学习。另一方面,在工装、设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坚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用铁丝、纸和木头做成驾驶室模型,仅16天的时间就用大锤锤成了汽车驾驶室。按照技术要求,压制汽车大梁起码要用1 500吨的压力机压制,但当时的柳州农机厂只有一台300吨压力机。工作人员采用“劈柴下尖”的办法,把300吨力量集中在针尖般大小面积上一点点压制,终于把大梁压制成功。1969年4月2日,经过不懈努力,柳州农机厂试制成功第一辆1 30型汽车样车。至4月20日,又试制出3辆,当时暂名“飞跃”牌,一年后改为“柳江”牌。 “柳江”牌汽车的诞生,结束了柳州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开创了广西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20世纪后期,柳州市有了柳州汽车厂、柳州微型汽车厂、柳州特种汽车厂3家汽车厂,在行业内均有较好表现,但是汽车产量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大,影响也不是很明显。为了促进柳州汽车业的大发展,柳州开始尝试出让股权的方式,先后引进中国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上汽集团及通用、雷诺、日产汽车等行业巨头,进行资产重组。随着国内外汽车巨头的注入,柳州汽车产业不仅有了充足的资金,还在技术、品牌、经营理念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02年合资前,柳州生产的汽车刚过10万辆,而在2004年合资后仅一年,柳州全行业汽车产销量就突破30万辆,在全国1 2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产销总量居全国第5位。2008年,柳州汽车产量继续保持快速上升势头,产量达70.9万辆之多。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柳州通过整车的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了围绕三大整车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成了集微型客车、微型载货车、微型轿车、多功能客车(MPV),中、重型载货车及专用车等多种类型于一身的重要生产地。柳州推出的五菱微型车、乘龙专用车、风神商务车、特种汽车等新车型,均在全国市场占有了较高的份额。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东风柳汽风行MPV的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二。
目前,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了工业柳州的第一支柱产业,拥有各类整车和一定批量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共400多家,拥有总资产31 8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4.6万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0亿元,总产出约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
按照规划,未来柳州将借助作为东盟后方制造基地的优势,进军东盟市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再投资60亿元,到201 0年形成年产100万辆汽车、发动机1 20万台的生产能力,汽车行业总产值将达到900亿元,使柳州初步形成以整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成为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乃至东盟的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制造业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