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钱库镇有“江南鱼米之乡”和“温州威尼斯”之称。
水资源丰富是该镇的一大特色,河网分布纵横交错,水系强大,灌溉方便,旱涝保收。农田以青紫钾粘土为主且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钱库镇得名于五代十国,自南宋高宗年间就有建制。解放后1954年成立钱库区,1992年撤区扩镇时将夏口乡、项桥乡、陈东乡并入钱库,现今成为拥有人口7万多的中心建制镇。地灵人杰。千年来,钱库曾俊秀朋兴,科名迭出。据查,在旧志"选举志"、"官职志"、"人物志"中,有名或立传的就有119人;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如新兴版画家林夫烈士、原华东大学苏渊雷教授、桃李满天下的吴襄教授、高级工程师吴一亨等一大批名人。
没有浓墨重彩,没有恢弘气势,然而它却是钱库这个古老集镇经济社会变迁的忠实见证者,这就是钱库镇的重点文物,钱库人割不断的乡土情结———大魁桥。
时光流转数百年,建于清代早中期的大魁桥如今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小镇中心,散发着古老气息与现代活力。这座石桥外观传统精致,呈弓形,全长22.3米,宽4.5米,桥身两侧设置23根青石栏杆,柱头雕饰48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或仰或坐或卧,栩栩如生;栏板浮雕人物、鸟兽、花卉等各式图案。
东西横贯的大魁桥不仅连通了钱库镇的大街小巷,更连通了这个古镇的历史与未来。漫步在大魁桥边,傍着当地人的回忆叙述,仿佛一下子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历史上的钱库镇是浙南闽北的商贸重镇,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再加上钱库人的精明与活络,使其成为温州地区商品经济萌发地之一。大魁桥则是钱库镇的商业、文化中心。
文革前,钱库人就有着浓厚的经商意识,他们以大魁桥为基地,每天鸡声残月中,便纷纷聚集于此,进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的交易、同时互相传递市场信息,商讨经商之道,商品经济在此孕育。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给一直以来跃跃欲试的钱库人带来了在商场上大展手脚的好时机,大魁桥也在这段时期里逐渐从信息中转站发展成为浙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进入商业市场繁荣的鼎盛阶段。每日的大魁桥都是一派繁忙景象,车马萧萧、行人匆匆,桥下经常停泊着大量船舶,南北货物从四面八方被运送到在这里,进行集中贩卖。这些小商品样式繁多,包罗万象,有服装、副食品、水产品、日用杂货品等。由于交通便利、商品种类齐全,周边的客商纷至沓来进行批发零购,从商者们获利颇丰,据说几位钱库镇的富商就起家于大魁桥。
然而,“小庙”始终装不了“大佛”。进入九十年代后,大魁桥上的一些小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开拓生存空间,于是逐渐地从大魁桥商品集散中心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了苍南县箱包市场、钱库水产品农贸市场等颇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大魁桥则仍然保留着农副产品、日用杂货品等小商品的交易。
如今的大魁桥虽难寻当年商业之繁华,但那份由历史凝聚的情感却早已沉淀在钱库人的心底,成为精神之寄托。每当夜幕降临,街灯初明时,便有很多当地人聚集在桥头赏月谈心、休憩娱乐,那情景仿佛重现当年渴望致富的钱库人在此交流市场信息,寻找发家之道。在大魁桥,找不到苍凉与没落的影子,有的只是历史与现实、繁华与宁静、沉重与亲和的和谐并存。
钱库地处鳌江以南,背山面海。斗转星移,潮潮汐汐,不知经过多少个世纪,这海湾因潮流带来泥沙的淤积,堤塘跟着涂滩不断向外延伸,塘内的涂田面积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今日以钱库为中心的河渠纵横的江南海积平原。
据平阳旧志记载,早在三国赤鸟二年(239),孙权曾利用这一带的海域和岛屿置横阳船屯,停靠和制造战船,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改横阳县为平阳县。再过30多年(约944),钱库成为钱王司库的所在地。
江南海积平原大约到宋时已基本形成。原钱库区所辖的大部分村庄的地名和不少官宦贤达在宋时已经出现。芦浦,顾名思义,原是涂滩上的一片芦苇地,到宋天富年间(1023-1031)这里利用海水煮盐,办起了天富南监场(简称南监)。黄东,黄判桥人,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黄判桥以前是以桥名作地名,而桥名取自“黄东通判”四字中之二字,说明黄判桥在宋前也已形成。
宋代的林仲彝在其《乌屿陡门铭》中这样写道:陵谷变迁,沧海成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及生民,于斯万年。此铭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古海湾陵谷演变沧海成田的经过,同时也歌颂了我们祖先战天斗地、填海造田、发展生产的伟大功绩。 ———摘自章岳棠《千年话钱库》历史名人[1]
苏渊雷(1908年——1995年),原名中常,苍南县钱库镇人。解放前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兼第一处长等职,1995年去世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苏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史学家、国学大师,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主要著作《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
李锐夫(1903—1987),平阳项桥乡李家车村(今苍南钱库镇)人,精通英语,毕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李锐夫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早期担负中学数学教学,编有《三角学》,被称为“李蕃三角”,并翻译英国中学数学教材《SMP》,把世界现代数学教学方法介绍到中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