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数大兴安岭的民族

     早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大兴安岭就是人类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据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1570余件文物考证,大兴安岭是中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到了春秋战国以后, 肃慎、东胡、鲜卑、室韦等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并同西汉、东汉、南北朝等历代王朝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公元386年,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拓拔鲜卑族的祖先曾挥师南下,称雄中原,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王朝,到了近代,大兴安岭已经居住着汉、满、回、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赫哲、柯尔克孜、蒙古等22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里,生活着一个勇敢的民族,这就是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活着这片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过去,鄂伦春人只能靠打猎来维持生活,吃的是野兽的肉和森林里生长的野菜。现在,大米饭和新鲜蔬菜已经成为每家每户餐桌上的主食了。由于他们经常四处打猎,所以就住在用木棍和兽皮搭的简易棚子里,他们称它为“仙人住”。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 制品和桦皮制品;多由妇女制作。对在不同季节打猎所得的兽皮,她们按其性能和部位,缝制成适宜于不同季节穿用的服装;将从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成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器皿。妇女们在这些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最能反映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子还用手工制作骨器、木器和铁器。 鄂伦春族的乐器与我们常见的乐器不太一样。有用桦树皮制作桦皮哨、鹿笛,还用口弦琴。其实,这些乐器最初是用来模仿动物的声音来吸引猎物的。
     赫哲族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 “勿吉”、“女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工具也五花八门。他们捕鱼的工具主要分为叉、钩、网三类。他们叉鱼的技术更是令人惊叹,又准又稳,百发百中。 赫哲人还创造了当冰封江面时的干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对他们来讲,这既能有物质上的收获,也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有时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 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了。
     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达 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 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这只是大兴安岭民族里少数的几个民族大兴安岭文化底蕴深厚,如果想更多的获得大兴安岭的文化,来大兴安岭来玩吧。

bing弑(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