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历史名人传(四)

家乡区县: 沈丘县

    沈丘历史上的名人·项橐项橐(音tuo)(前504-前491),春秋时楚国寝丘(即今沈丘)人。相传七岁为孔子师,被古人推为童圣。《三字经》中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项橐难倒孔子的典故。《论语》一书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子曰:“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战国策》也有记载:“生七岁为孔子师。”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55岁的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率领弟子四处游说。前492年到陈,并受困于此,断粮七日,乃弦歌不绝,淮阳今有弦歌台遗址。孔子脱困后即南赴楚国,首先就来到了项(即今沈丘,当时属楚)之互乡(今县城槐店镇毕营,“毕”,当地人读为“bei”)。当时,民间传说,互乡人爱抬杠,钻牛角尖,难于交谈,外乡人不愿与互乡人接触。孔子感到好奇,带领弟子们想看个究竟。正走间,遇见一群小孩在路上嬉戏,其中一儿不戏,孔子乃驻车问之:独汝不戏何也?”小儿答曰:“儿戏无益。衣破难缝,上辱父母,下及门中,必有斗争。劳而无功,岂为好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泥土作城。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呼?”小儿答曰:“自古及今,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孔子走下车,趋前问道:“汝年尚幼,何多诈呼?”小儿答曰:“人生三岁,分别父母;兔生三日,走地畋亩;鱼生三日,游于江湖。天生自然,岂谓诈呼?”孔子曰:“汝居何乡何里?何姓何名何字?”小儿答曰:“吾居弊乡贱地,姓项名橐,未有字也。”孔子曰:“吾欲共汝同游,汝意如何?”小儿答曰:“家有严父,须当事之;家有慈母,须当养之;家有贤兄,须当顺之;家有弱弟,须当教之;家有明师,须当学之。何暇同游也?”孔子曰:“我车中有棋子,与汝奕博,汝意如何?”小儿答曰:“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侯好博,有妨政事;士儒好博,学问废弛;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有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是故不博也。”孔子曰:“吾欲与汝平却天下,汝意如何?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呼’孔子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小儿答曰:“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孔子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始终,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答曰:“九九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始终;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里,东西南北,皆有寄尔。”
    孔子问曰:“汝言父母是亲?夫妇是亲?”小儿答曰:“父母是亲,夫妇不亲。”孔子曰:“夫妇生而同衾,死而同穴何得不亲?”小儿答曰:“人生无妇,如车无轮。无轮再造,必得其新。妇死更索,又得其新。贤家之女,必配贵夫。十间之室,须得栋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之恩,奚可失也。”孔子欢曰:“贤哉!贤哉!”
小儿回孔子曰:“适来问橐,橐一一答之。橐今欲求教夫子一言,明以诲橐,幸请勿弃。”小儿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青?”孔子曰;“鹅鸭能浮,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颈长。松柏冬青,皆因心坚。”小儿答曰:“不然。鱼鳖能浮,岂因足方?蛤蟆能鸣,岂因颈长?绿竹冬青,岂因心坚?”小儿又问曰:“天上零零有几星?”孔子答曰:“适来问地,何必谈天?”小儿曰:“地下碌碌有几屋?”孔子曰:“且论眼前之事,何必谈天说地?”小儿曰:“若论眼前之事,眉毛有几枝?”孔子笑而不答,顾谓弟子曰:“后生可畏,焉能求之者不如今也。”于是孔子绕过顽童用泥巴筑的城,率弟子而去。
    另一,查“互”为象形字,是古代用来绞绳的工具,其字形也与易经的阴阳双鱼图是一致的,有相互缠绕,相互包含的意思,“互乡”的“互”,想必即含有此意。另二,按史书记载,项橐生于前504年,至孔子前492年至项之互乡时,应为十二岁,而不是七岁。史书之所以记载为七岁,估计是把孔子至项的时间误为孔子开始出游列国前497年了。或者是把项橐的出生年代推算错了------若按前492前孔子遇见项橐时,项橐七岁,那么项橐应是前499年出生,而不是前504年。若按前者,项橐活了十三岁,若按后者,则更少,只八岁就夭折了。但无论哪一种,若史书记载无误的话,这位童圣都是太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不能不是一件令后人遗憾的事,这也是史书再无有关项橐记载的原因。否则,项橐未必不是一位与孔子一样名垂千古的奇士。

张慧慧(2014-11-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