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陈凯歌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乐市

陈凯歌,福建省长乐市人,汉族,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陈凯歌经历过文革和插队,这段经历可参见《少年凯歌》一书。

陈凯歌中学就读于北京四中。1970年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2年4月,毕业分配陈凯歌被分配在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1984年陈凯歌被借调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7月下旬,《黄土地》完成双片送文化部审查,电
影界一直争议了约一年,直到1985年底1986年初,才得到充分肯定。《黄土地》让陈凯歌一鸣惊人。《黄土地》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1986年7月,由吴天明担任新厂长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投资的《孩子王》搬上银幕。陈凯歌于1988年应美国亚洲文化交流基金会及纽约大学的邀请,赴美访问,并于同年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评选20名“走向未来导演”第6名。3年后回国,执导《边走边唱》,结果受到诸多质疑。

90年代,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

2005年,陈凯歌集结了中日韩三国明星打造的古装电影《无极》在口碑上几乎一败涂地,也对陈的事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008年,陈凯歌重新把目光对准了他拿手的京剧艺术,导演了反应京剧大师的传记影片《梅兰芳》,炒得沸沸扬扬的本片是否能给他带来新一轮的辉煌还未可知。

2010年, 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上映。
2012年,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也是陈凯歌导演第四部“冲奥”作品了。
2013年10月17日,为期九天的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幕。陈凯歌获邀并作为评委会主席参加本届电影节。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则好电影树立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像《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都展示了“特定的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从这一点上看,陈凯歌更像一个电影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与其说陈凯歌的电影是艺术电影,不如说他的电影是文化电影。陈一直在他的电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厉。

陈也具有第五代导演的共性,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从他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中便可以看出来。《黄土地》的空间造型感很强,也很极端,最典型的构图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LeeV(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